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中山大学刘炜等团队研究发现衰老重组的代谢线索通过DRAM1促进自噬和衰老

2025-10-15
4012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iNature


作为细胞衰老与老化的重要诱因,DNA损伤可激活巨自噬/自噬,但该过程在正常生物系统中如何受到衰老相关代谢重编程的影响仍有待探索。


2025 年 10 月 2 日,中山大学刘炜,杨扬和JingxingOu共同通讯在Autophagy(IF=14.6)在线发表题为“Aging-rewired metabolic cues promote autophagy and senescence via DRAM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sMSCs)及伴随衰老积累DNA损伤的小鼠肝脏中,发现DRAM1(DNA损伤调节自噬调节因子1)及其介导的促衰老自噬(DMPA)水平升高。


在确认DRAM1可激活AMPK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究DMPA相关的代谢特征,发现衰老HsMSCs及小鼠肝脏中N-乙酰组胺(N-AcHA)和磷脂酰乙醇胺(PE)产物显著富集。外源性N-AcHA补充能加剧DNA损伤与衰老,并足以在幼年小鼠原代肝细胞中上调DRAM1和DMPA,但在早衰期HsMSCs中无此效应,反映出这两种细胞模型对细胞毒性代谢信号的不同耐受性。N-AcHA的作用在小鼠衰老模型及肝切除后肝再生模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相比之下,通过乙醇胺补充增加细胞PE含量虽可增强自噬并呈现诱导DRAM1的趋势,但并未引发DNA损伤与衰老。N-AcHA与乙醇胺联合处理则足以在HsMSCs中触发DMPA。尽管原代HsMSCs与小鼠肝细胞对N-AcHA和乙醇胺的应答存在差异,但DMPA在这些细胞中均未显著下调SQSTM1/p62蛋白水平,这一特征区别于常规巨自噬,可能持续支持经SQSTM1修饰的载货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促进DMPA的代谢与分子特征,提示靶向特定代谢通路及DMPA可能有助于促进DNA修复并延缓衰老/老化进程。


640 (36).png

DNA损伤可由基因毒性环境因素、突变、转录阻断、端粒侵蚀及代谢应激引发。若DNA修复失败并伴随持续的DNA损伤应答(DDR),则会破坏代谢稳态,增加细胞衰老、细胞凋亡、退行性疾病或肿瘤发生的风险。代谢副产物(如醛类和烷化剂)以及氧化磷酸化产生的自由基可直接损伤DNA。尽管磷酸戊糖途径可被激活以支持核苷酸合并及氧化还原稳态,但某些代谢物(如2-羟基戊二酸、富马酸和琥珀酸)被发现可能损害组蛋白去甲基化与DNA修复。随着衰老/老化进程逐渐且显著地重塑细胞代谢,关于重构的代谢通量或特定代谢物积累是否在正常生物系统中促进DNA损伤、DDR甚至衰老/老化的认识仍十分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DDR与自噬的作用背景不同,可能产生促进DNA修复、衰老或细胞凋亡等不同结局。为支持DNA修复,DDR激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与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可与5'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相互作用,增强ATP生成并激活转录应激应答。由于AMPK激活是细胞能量匮乏及巨自噬/自噬诱导的经典信号,研究提出DDR激活的TP53/p53可通过抑制葡萄糖摄取与糖酵解,限制细胞生长,并借助AMPK抑制MTORC1以增强自噬,从而在多类模型中诱发细胞凋亡。同样受TP53诱导的DRAM1被证实可促进自噬通量与细胞凋亡,并参与肿瘤抑制、心肌保护及抗病原体自噬防御。另一方面,ATG5参与的基础自噬可抑制TP53介导的细胞凋亡,并在基因毒性应激下增强DNA修复。除DRAM1依赖通路外,这些关键因子多数在DDR之外发挥作用并响应其他应激信号。因此,正常生物系统中细胞代谢、DDR及其下游DRAM1依赖性自噬活动的关联机制仍有待深入解析。

640 (37).png
模式机理图(图片源自Autophagy)

理解DDR特异性代谢与自噬特征对再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源自不同供体组织的人间充质干细胞(HsMSCs)在输注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但ATM依赖性DDR是导致HsMSCs在扩增与传代过程中早衰的主要机制之一,从而限制了其治疗价值。另一例证是部分肝切除(PHx)后的肝再生过程,该过程会因衰老相关的DNA损伤积累及DNA修复与复制缺陷而受到影响。有趣的是,自噬在HsMSCs衰老过程与老年啮齿类动物肝再生模型中均表现出促进与抑制增殖的双重作用,这可能源于不同干预方式或自噬机制中特定组分被招募。目前尚不清楚DDR介导的自噬是否在HsMSCs与小鼠肝脏的衰老/老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在培养的脐带源HsMSCs中发现DRAM1表达升高,其可激活AMPK并介导促衰老自噬(DMPA)。作者证实DMPA与衰老重构的细胞代谢相关,重点探究了细胞中N-乙酰组胺(N-AcHA)与磷脂酰乙醇胺(PE)积累如何促进DMPA进程。尽管存在轻微的模型特异性,作者在小鼠原代肝细胞培养体系、自然衰老模型及PHx肝再生模型中的验证均得到一致结论,表明DMPA很可能不是HsMSCs的特有现象。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5.2568487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4

学术会议

【IEEE出版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办】第七届信息与计算机前沿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FTIC 2025)
第七届信息与计算机前沿术国际学术会议(ICFTIC 2025)将在中国青岛举行,会期是2025年117-9日,为期三天, 本次会议是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办, 欢迎投稿参会!
2025-11-07
【SPIE出版】第五届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CAID 2025)
第五届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CAID 2025)将于 2024年10月31日-11月02日在中国南昌举行。本次会议由南昌航空大学主办,主要围绕“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与数据
2025-10-31
【ACM出版|稳定EI检索|设优秀论文评选】2025年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CDC 2025)
2025年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CDC 2025)将于10月31日-11月2日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与传播等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2025-10-31
【IEEE出版,终轮征稿】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5)
聚焦“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究,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5)将于 2025年10月24-26日在中国江门举行。延续EIECT的“分享·交流”精神,我们
2025-10-24
【IEEE、快至会后4个月检索|重邮主办】第六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ICE 2025)
第六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ICE 2025)将于2025年11月7-9日于安徽省芜湖市举办,本届会议由安徽工程大学主办,IEEE Xplore、EI、Scopus收录
2025-11-07
【10.17末轮截稿|连续5届EI检索|ACM出版】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5)
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5)将于2025年10月24-26日召开。本届会议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
2025-10-24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7906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7129

25

2023-04-04

沈阳药科大学王立辉团队通过巴豆酰化激活表观遗传重编程克服了肺癌患者对EGFR-TKI治疗的耐药性

沈阳药科大学王立辉团队通过巴豆酰化激活表观遗传重编程克服了肺癌患者对EGFR-TKI治疗的耐药性

3905

5

2025-10-15

苏州大学李桢研究发现超小无机纳米颗粒可修复受损脑膜淋巴管,促进帕金森病治疗

苏州大学李桢研究发现超小无机纳米颗粒可修复受损脑膜淋巴管,促进帕金森病治疗

3797

5

2025-10-15

苏州大学王洪枫/应征研究发现异源三聚体PPP2/PP2A是调控LC3B去磷酸化的新型调节因子

苏州大学王洪枫/应征研究发现异源三聚体PPP2/PP2A是调控LC3B去磷酸化的新型调节因子

3893

5

2025-10-15

武汉大学赵鹏团队表明,有害的microRNAs的降解保护了受精卵细胞

武汉大学赵鹏团队表明,有害的microRNAs的降解保护了受精卵细胞

4007

4

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