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同济大学王海芸研究发现应激通过改变中性粒细胞分化促进乳腺癌肺转移

2025-09-30
4470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iNature


精神压力被广泛认为是乳腺癌的重要风险因素,对疾病进展和预后均产生不利影响。


2025年9月24日,同济大学王海芸独立通讯在Cancer Research(IF=12.5)在线发表题为“Stress Promotes Lung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by Altering Neutrophil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压力在调控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在基因工程及移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中,慢性应激刺激促进了肿瘤生长和肺转移。


通过对转移前肺微环境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作者发现了一种先前未被识别的癌症应激预激(CSP)中性粒细胞亚型,其特征为Ccl3、Ccl4、Cxcl2、Il1r2及Cebpb的过表达。伪时序轨迹分析表明,慢性应激导致肺内中性粒细胞由癌症预激(CP)亚型向CSP亚型转化。应激激素皮质酮通过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诱导中性粒细胞中Cebpb的表达,进而促进Ccl3和Ccl4的转录。中性粒细胞向CSP亚型的分化通过CCL3/CCL4介导的招募作用促进了CCR1+乳腺癌细胞的肺转移。通过抗Ly6G抗体耗竭中性粒细胞、利用CRISPR/Cas9技术条件性敲除中性粒细胞中的Ccl3/Ccl4、以及使用BX471抑制癌细胞中CCR1的方法靶向该轴,均显著减少了乳腺癌肺转移。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压力-中性粒细胞-癌细胞轴在促进乳腺癌肺转移中的作用,还为通过靶向CSP中性粒细胞或CCR1+乳腺癌细胞减少肺转移提供了潜在策略。


640 (17).png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近64%–90%的死亡归因于肿瘤转移。除年龄、家族史、生育状况、雌激素水平及生活方式选择等因素外,精神压力已被确认为乳腺癌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报道,许多乳腺癌患者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包括焦虑、抑郁症、失眠、紧张或恐惧。这些心理压力对患者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诱导肿瘤转移、促进癌症进展。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是机体在反映应激刺激时释放的两大类激素,被认为介导了大多数应激诱导的表型,包括免疫抑制。Ma等报道,社会挫败可引发小鼠焦虑样行为,从而削弱对致癌物诱导的肿瘤及移植瘤的治疗反应。Liu等证实,慢性压力促进肾上腺素诱导乳腺癌干细胞样特性。


乳腺癌细胞易转移至肺、骨、脑和肝,其中肺是早期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占转移性乳腺癌病例的20%–30%。临床观察提示,转移性癌细胞的定位主要受远处组织环境因素影响,而非随机发生。这与Stephen Paget提出的癌症转移“种子与土壤”学说一致。该理论强调了转移前微环境对癌细胞定植与转移的重要性。据报道,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整合素α6β4和α6β1阳性外泌体,增强肺成纤维细胞中促炎蛋白S100A4的表达,从而协助肺内转移前生态位的形成。此外,肺内免疫细胞被证明可与乳腺癌细胞相互作用以调控转移。


640 (18).png
慢性应激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图片源自Cancer Research)

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与发展调控中的作用屡见报道。然而,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和可塑性使其在癌症调控中具有“双刃剑”功能。一方面,中性粒细胞可通过产生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₂O₂)直接抑制癌细胞,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另一方面,中性粒细胞倾向于浸润转移前组织、重塑细胞外基质、促进血管生成,进而增强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阻断中性粒细胞浸润已被证实可抑制癌症转移。近期研究报道,CD300ld在正常中性粒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在荷瘤状态下病理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亦称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s))中上调。敲除CD300ld以PMN-MDSC依赖的方式抑制了多种肿瘤类型的发展。此外,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被证明可在转移过程中保护乳腺癌细胞免受免疫攻击,而应激激活的中性粒细胞来源的脂质可重新激活肿瘤细胞并促进癌症复发。He等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慢性压力调控中性粒细胞的昼夜节律并诱导NETs形成,从而在肺内创建促转移微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聚焦于慢性压力对无原发肿瘤小鼠中初始中性粒细胞的影响。然而,由于荷瘤小鼠中的中性粒细胞在数量、分布和功能上与健康小鼠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尚不清楚癌症预激中性粒细胞与初始中性粒细胞是否对慢性压力表现出相似的反应。

鉴于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经历心理压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压力在癌症背景下如何改变肿瘤微环境(TME),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并阐明其潜在调控机制。作者对携带MMTV-PyMT转基因的自发性乳腺荷瘤小鼠或注射4T1细胞的小鼠施加慢性压力,发现其肺转移显著增加。为探索相关分子机制,作者利用10× Genomics平台对有无慢性压力暴露小鼠的转移前肺组织进行单细胞RNA测序。该分析鉴定出一类功能独特的中性粒细胞亚型,其特征为高表达Ccl3、Ccl4和Cebpb,作者将其命名为“癌症-应激预激中性粒细胞(Neu_CSP)”。作者进一步证实,精神压力激活的CORT–NR3C1相互作用上调Neu_CSP中Cebpb的表达,进而转录激活Ccl3与Ccl4。这些Neu_CSP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CCL3/CCL4–CCR1介导的趋化作用招募CCR1⁺乳腺癌细胞,从而促进乳腺癌肺转移。重要的是,中性粒细胞清除、癌细胞中CCR1抑制或中性粒细胞中CCL3/CCL4抑制在体外和/或体内均显著减轻了压力诱导的肺转移。与动物研究结果一致,作者观察到高表达CCR1的乳腺癌患者不仅更早发生远处转移,且无进展生存期较短。本研究在乳腺荷瘤小鼠肺内鉴定出一种新型癌症-应激预激中性粒细胞亚型,揭示了慢性压力通过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机制诱导乳腺癌肺转移的过程,并证实中性粒细胞中的CCL3/CCL4与乳腺癌细胞中的CCR1可作为减少肺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5-1763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4

学术会议

【即将截稿!ACM 独立出版∣往届已EI、Scopus检索】第二届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DECS 2025)
第二届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DECS 2025)将于10月17日-10月19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数字经济等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2025-10-17
【IEEE出版|已连续5届稳定快速EI检索】第六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国际学术会议(ICCEIC 2025)
第六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学术会议(ICCEIC 2025)将于202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广州举办,聚焦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前沿,涵盖网络安全、硬件系统、软件工程、嵌入式创新等多个核心议题及交叉
2025-10-17
【SPIE出版丨连续多年EI稳定检索!】第七届地球科学与遥感测绘国际学术会议(GRSM 2025)
为交流近年来国内外在地球、地理科学和遥感测绘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展示最新成果,第七届地球科学与遥感测绘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2025-10-17
【院士报告|EI检索稳定|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将于2025年10月10日至12日在西安举行。能源工程/热能动力及控制/ 热力发动机及应用/制冷与低温/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水轮机安装检修与运行
2025-10-10
【IEEE出版,五邑大学主办,设评优】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5)
聚焦“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究,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5)将于 2025年10月24-26日在中国江门举行。延续EIECT的“分享·交流”精神,我们
2025-10-24
【稳定检索|线上线下参会|马理工主办】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
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马来西亚新山市隆重举行。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10-17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7874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7086

25

2023-04-04

武汉大学鲁丽课题组综述合成生物学助力植物新型萜类发现

武汉大学鲁丽课题组综述合成生物学助力植物新型萜类发现

4274

4

2025-09-30

Adv Sci丨江南大学陈敬华等团队研究发现纳米葫芦系统兼具形态优势、固有发光与双重载药能力,成为多药联合治疗理想平台

Adv Sci丨江南大学陈敬华等团队研究发现纳米葫芦系统兼具形态优势、固有发光与双重载药能力,成为多药联合治疗理想平台

3410

3

2025-09-30

同济大学等团队研究发现补充叶酸有望成为治疗IPF的有效策略

同济大学等团队研究发现补充叶酸有望成为治疗IPF的有效策略

4462

5

2025-09-30

IF=53!中山大学刘慧等合作取得新进展

IF=53!中山大学刘慧等合作取得新进展

3547

4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