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复旦大学田传山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全球顶级期刊《Nature》发表了题目为“Structure evolution at the gate-tunable suspended graphene–water interface”。研究团队成功获得了悬浮在水性电解质表面的厘米级无基底单层石墨烯,并具有栅极可调性。
2023年8月4日,北京大学姜长涛、乔杰、雷晓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rank Gonzalez及首都医科大学王广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论文
7月27日,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在创新丙烷脱氢催化剂和工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该论文是安徽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正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
7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秦叔逵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
深圳理工大学(筹,简称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叶克强团队发表于Cell的最新研究成果
6月7日,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陈高帜/穆萨·穆罕默迪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发表文章Structural Basis for FGF hormone Signaling(《FGF激素信号传导的结构基础》),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展示了FGF23、FGFR 、Klotho和HS四元复合物分子机器组装和信号激活模式,为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
入职2年2篇Nature,西湖大学最年轻博导再发Nature
2023年6月21日,西湖大学王睿、浙江大学薛晶晶、加利福尼亚大学杨阳及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ohammad Khaja Nazeeruddin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Oriented nucleation in formamidinium perovskite for photovoltaics”的研究论文
近日,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分别登上Cell、Nature和Science。
2023年6月2日,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题为“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的长篇研究论文(Wu et al., Science 380, eabl4997, 2023)。
2023年5月31日,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余金权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ransannular C–H functionalization of cycloalkane carboxylic ac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两类配体-喹啉吡啶酮(L1, L2)和磺胺吡啶酮(L3) -使小到中型环烷烃羧酸的γ-亚甲基C-H跨环芳基化,环尺寸从环丁烷到环辛烷不等。
5月26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电子制冷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Lattice plainification advances highly effective SnSe crystalline thermoelectrics,该工作提出了“lattice plainification(晶格素化)”概念,通过降低硒化锡(SnSe)晶格中的空位浓度,大幅削弱了晶格缺陷对载流子的散射,实现了载流子迁移率的显著提升。制备的热电器件在300K温差下实现了12.2%的发电效率及室温下61.2K的最大制冷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