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学校刚获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最新成果登上《Nature》!

2025-06-30
4741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6月25日,三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孙学良团队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莫一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Tsun-Kong Sham教授,以“一种全固态电池用低成本、一体化卤化物材料(A cost-effective all-in-one halide material for all-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该成果报道了一种低成本铁基卤化物材料,将正极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的功能集于一身,并展现出电极层面的“自修复”能力。这项工作有望解决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成本方面的关键瓶颈。


640 (16).jpg

640 (15).png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傅佳敏、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王长虹助理教授汪硕助理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莫一非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Tsun-Kong Sham教授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孙学良讲席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工作得到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中子衍射中心刘珏教授、加拿大同步辐射光源Joel W. Reid在表征方面的支持。


640 (16).png

孙学良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现任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工学部讲席教授、物质与能源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新材料开发与电化学能源系统研究,目前重点从事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研究。

6月1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正式公示拟同意设置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10所学校。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对标西湖大学,定位小而精、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据悉,近年来,该校已在一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525篇,包括3篇《Nature》、1篇《Science》。



屏幕截图 2025-06-30 175151.png


全固态电池的正极设计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固态电池的正极通常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不仅包含负责储能的活性材料,还掺杂了大量不储存能量的“惰性”辅助成分,例如固体电解质和导电碳。尽管这些惰性材料对电池内部的离子和电子传输至关重要,但它们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1.    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双重损耗:惰性成分占据了电池内部宝贵的体积,这不仅显著降低了电池的整体能量密度,还大幅增加了制造成本。

2.    传输路径受阻与性能衰减:复杂的固-固材料混合延长了离子与电子的传输路径。更重要的是,在电池工作过程中,不同材料间的物理接触容易恶化,进而导致电池性能迅速衰退。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固-固界面接触良好,离子/电子传输快,且非活性成分极少的固态正极,是当前全固态电池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破解这一难题,将是全固态电池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640 (17).png

图1|ASSB中的电极设计:传统复合正极与一体式正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体化”(all-in-one)正极的概念——即用一种材料同时扮演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三种角色。尽管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设想,但此前发现的候选材料或因成本过高,或因性能不佳,始终未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近年来,孙学良院士团队深耕卤化物材料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高离子导、高稳定性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 (Nat. Mater., 2025;Angew.Chem.Int.Ed.,2025;Adv.Mater.,2024;Nat. 

Commun.,2023;J.Am.Chem. Soc.,2023);在理解离子传输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卤化物结构与离子传输的构效关系(Nat.Commun., 2023; Nat.Commun., 2024)。

640 (18).png

图2|LixFe1.2Cl4卤化物材料的充-放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基于卤化物离子超导体领域的长期研究及其成果,孙学良院士团队及其合作者提出使用成本低廉的铁基卤化物作为正极材料,通过结构调控使其同时具有锂离子和电子混合导电能力,以及稳定的Fe2+/Fe3+氧化还原电对,实现一体化电极设计(图1)。在充电过程中,材料会从一种坚硬的脆性状态转变为一种柔韧的延展状态。这种动态的“脆韧转变“能够主动修复循环中产生的微观裂纹和空隙,为固态电极赋予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助力实现超长循环寿命(图2)。这一独特的自修复行为源于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局部铁离子可逆迁移以及材料熔点的变化。正是这种动态特性,使得该“一体化”正极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在不含任何额外导电剂和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该电极在5C的高倍率下循环3000次后,容量保持率约为90%。除了超长的寿命,该材料的能量密度也十分出色。


这项工作证实了“一体化”卤化物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高耐用性全固态电池的一条极具前景的技术路线。孙学良研究团队认为,这种一体化卤化物材料不仅简化了电池制造工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且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有望加速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例如电动汽车和大规模电网储能。研究团队的下一步计划包括优化材料的合成工艺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并进一步探索其在更高负载和更严苛条件下的性能极限 。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53-1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3

学术会议

【周一截稿!ACM 独立出版∣往届已EI、Scopus检索】第二届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DECS 2025)
第二届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DECS 2025)将于10月17日-10月19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数字经济等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2025-10-17
【IEEE出版|已连续5届稳定快速EI检索】第六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国际学术会议(ICCEIC 2025)
第六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学术会议(ICCEIC 2025)将于202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广州举办,聚焦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前沿,涵盖网络安全、硬件系统、软件工程、嵌入式创新等多个核心议题及交叉
2025-10-17
【SPIE出版丨连续多年EI稳定检索!】第七届地球科学与遥感测绘国际学术会议(GRSM 2025)
为交流近年来国内外在地球、地理科学和遥感测绘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展示最新成果,第七届地球科学与遥感测绘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2025-10-17
【IEEE出版,五邑大学主办,设评优】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5)
聚焦“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究,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CT 2025)将于 2025年10月24-26日在中国江门举行。延续EIECT的“分享·交流”精神,我们
2025-10-24
【稳定检索|线上线下参会|马理工主办】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
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马来西亚新山市隆重举行。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10-17
【10.17末轮截稿|连续5届EI检索|ACM出版】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5)
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5)将于2025年10月24-26日召开。本届会议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
2025-10-24
相关资讯

7所高校,齐发Natur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48575

39

2023-03-03

5所“双一流”,齐发Nature!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47847

20

2023-02-27

浙江大学,Nature Nanotechnology!

浙江大学,Nature Nanotechnology!

4250

4

2025-10-09

西安交通大学,Nature Materials!

西安交通大学,Nature Materials!

4179

5

2025-10-09

鲍哲南,最新Nature Electronics!

鲍哲南,最新Nature Electronics!

4475

3

2025-10-09

清华大学,Nature Materials!

清华大学,Nature Materials!

5037

5

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