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科学》刊文!复旦科学家通过脑机接口,使失明动物恢复视觉功能

2025-06-06
3718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6月6日凌晨2点,中国科学家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线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借助脑机接口等技术,新一代视觉假体不仅使失明动物恢复可见光视力,还可扩展其视觉功能,这为失明患者复明提供了新可能。


640 (4).jpg

团队合影(从左至右:王水源、胡伟达、张嘉漪、周鹏) 温丛健 摄


上述科研成果由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周鹏/王水源团队、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颜彪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团队合作完成,研究题为《碲纳米线视网膜假体增强失明视觉》(“Tellirium Nanowire Retinal Nanoprosthesis Improves Vision in Models of Blindness”)。

研究显示,该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体,该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还能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甚至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也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


640 (5).jpg

超视觉假体实物样品  温丛健 摄


该科研团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而言的“可见光”,指人类视网膜可感知的光谱范围(380-780nm)。在全球,有超2亿的视网膜变性(感光细胞死亡)患者无法感受这样的“光明”。此次,复旦联合上海技物所科研团队研制出碲纳米线网络(TeNWNs)视网膜假体,该器件的光电流密度达到了当前已知体系的最高水平,并首次实现了国际上光谱覆盖最宽的视觉重建与拓展,范围横跨可见光至近红外二区。


640 (6).jpg

TeNWNs光电流密度和光谱范围


当TeNWNs假体植入眼底后,可在视网膜中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接收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这是一种广义脑机接口技术。在光的照射下,它能高效产生微电流,直接激活视网膜上尚存活的神经细胞。这种完全自供电、无需外接设备的特性,成功让实验室里的失明小鼠重新获得了对可见光的感知能力。


640 (7).jpg

TeNWNs修复和增强盲人视觉示意图及作用机制


同时,科研团队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模型上的实验也验证了该假体的有效性。植入半年后,动物模型均未观察到任何不良排异反应,这为后续推进临床应用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团队已着手深入研究视觉假体与视网膜的高效耦合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该假体不仅能修复可见光视觉,更能将视觉感知拓展至红外波长范围。这种融合了“仿生修复”与“功能拓展”的双重特性,既规避了侵入性脑部手术的风险,又突破了人类天然视觉的物理极限。同时,它也带来对医学伦理挑战。

该团队告诉记者,考虑到目前医学伦理的限制,研究暂时不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不过,展望未来,这种新一代超视觉假体技术能让失明者重新感受到视觉,也有望为人类打开一扇超越生理极限的感知之窗。

2021年,该团队就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单器件感存算功能的集成,真实模仿了视网膜完整架构,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这成为了本次研究开展的重要基础。此后,团队率先把目光瞄准了最为关键的视觉功能。2023年,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基于纳米材料成功开发了第一代人工光感受器,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前身。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除了本次发表的“盲视”,还包括神经调控、功能恢复、脑机/脑脊接口……研究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尽可能帮助失明患者、为其提供更多复明可能,始终是我们团队研究的初心。”该研究团队成员说,他们的研究策略是双轨并行:除了开发生物假体材料(如人工光感受器)进行生物替代,也在同步探索针对失明的基因治疗手段。“在疾病早期阶段,可以尝试基因治疗等生物干预;到了晚期,若感光细胞已凋亡且缺乏生物靶点,则可以采用假体进行替代。”这两种路径相辅相成,有望覆盖更多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失明患者。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4

学术会议

【EI期刊出版】第四届电力工程与电气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PEET 2025)
智慧储能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支持的第四届电力工程与电气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PEET 2025)将于2025年6月27-29日在中国呼和浩特市举办
2025-07-18
【高录用 - 快速检索】第五届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EIMSS 2025)
第五届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 (EIMSS 2025)将于2025年07月11-13日在马来西亚召开。EIMSS 2025致力于推动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的前沿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和合
2025-07-11
【IEEE出版|往届快至会后3个月检索】第八届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CISAT 2025)
第八届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CISAT 2025)定于2024年7月11-13日在中国昆明召开,会议由云南大学主办。会议旨在为从事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
2025-07-11
【浙江大学主办】2025年第二届仿真与电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SET 2025)
第二届仿真与电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SET 2025)将于2025年7月04日至06日在中国杭州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旨在为全球仿真与电子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2025-07-04
【IEEE出版,连续3届稳定EI检索】第四届能源与电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 (ICEEPS 2025)
第四届能源与电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 (ICEEPS 2025)将于2025年7月11日至13日在中国·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由广东省艾思信息化学术交流研究院、AEIC学术交流中心承办。
2025-07-11
【JPCS出版,EI检索,内蒙古工业大学主办】第二届航空航天与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 2025)
第二届航空航天与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 2025)将于2025年7月4-6日在大连举办。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欢迎海内外学者投稿和参会。
2025-07-04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7420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6651

25

2023-04-04

Nature:刘嘉团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将电子设备植入大脑,首次记录神经系统从无到有完整电活动过程

Nature:刘嘉团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将电子设备植入大脑,首次记录神经系统从无到有完整电活动过程

3494

3

2025-06-13

Immunity:中山大学邝栋明、陈东萍团队揭示肝癌中多胺代谢重编程驱动免疫抑制的新机制

Immunity:中山大学邝栋明、陈东萍团队揭示肝癌中多胺代谢重编程驱动免疫抑制的新机制

3930

3

2025-06-10

Nature | 世界首次!我国科学家确证存在母系社会!

Nature:我国科学家确证存在母系社会!

3838

2

2025-06-09

Nature子刊 | 中国科大黄成栋/王育才/王朝团队揭示固有无序区域远程驱动蛋白质功能开关的新机制

Nature子刊 | 中国科大黄成栋/王育才/王朝团队揭示固有无序区域远程驱动蛋白质功能开关的新机制

3770

4

202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