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Nature刊发重磅考古文章:汉藏同源!

2021-03-15
9433


导语


我们从哪里来?在数十万年的历史中,人类如何从共同的祖先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族群?这一直以来都是有意思的问题。


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


汉语、藏语、羌语、缅甸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有关学者历时两年多,通过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汉藏语系约6000年前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


2021年2月22日

西安交通大学张虎勤教授

带领的生物信息人类学团队

与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

及哈佛医学院David Reich教授展开深度合作

联合全球43家单位

85名共同作者在《自然》(Nature)期刊

在线发表文章

《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

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数据检验了

东亚地区农业和语言共扩散理论

证实了汉藏同源等结论


微信图片_20210315094609.png

《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36-2


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

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

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

青藏高原自40000-30000年前

就被现代人占领

但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

随着农业的出现才有证据表明永久占领


其实

先前学者的有关研究

从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等方面

也证实了汉藏同源这一发现


考古学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

各种考古遗址的发掘都显示出

青藏高原地区的细石器

与黄河流域尤其华北地区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微信图片_20210315094957.jpg

细石器(图源:百度百科)


语言学


藏语的所有基础词汇

比如说1-10的数字、身体的部位

和汉语是有同源关系的


汉藏语系包含了457种语言

是世界第二大语系

内部主要分为汉语、藏缅语族

藏缅语族又包含了

彝语、缅甸语、藏语

曼尼普尔语、羌语、嘉绒语等


微信图片_20210315095138.png

藏缅语族分布


研究认为

百濮民族有一支

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北上

形成了古羌族

古羌族后来又发展到了

甘肃、青海、陕西一带

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


其中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

和原来的矮黑人融合

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

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

由于华夏族在渭河流域发明了农业

人口迅速增加,不断发展壮大

后来华夏族从渭河流域发展到了黄河下游

秦汉时期又大规模进入了长江流域

发展成为了汉族


遗传学


考古学证实的

该地区农业扩张时间

也得到了Y染色体证据的支持

即汉藏民族之间的一个共享单倍型群(Oα-F5)

起源于公元前3800年左右的一个男性祖先


黄种人的Y染色体为O

滇缅地区是黄种人的分化地区

留在东南亚和进入中国东南地区的为沿海支

进入云南深入内陆地区的为内陆支

Y染色体分别是O1和O2


微信图片_20210315095428.png

东亚地区的民族迁徙线路


中外科学家通过遗传Y染色体的测定

大约 6000 至 10000年前(新石器中期)

藏缅语系的祖先从黄河中上游向南迁移

其中一部分进入云南、西藏南部

及东南亚、南亚地区

成为现在当地汉藏语系人群的祖先

而其中另一部分

在与中亚人群混合后

则成为现代藏族人的祖先


微信图片_20210315095548.jpg

重构东亚人群遗传形成史

a、 根据祖先的比例,为从假设的沿海扩张(绿色)、内陆南部扩张(红色)或内陆北部扩张(蓝色)和种群中衍生出来的血统着色。虚线表示混合。灰色圆圈表示抽样总体,白色圆圈表示未抽样的假设节点。

b、 模型拟合中使用的东亚个体的位置和日期(颜色表示大多数祖先来源)


在艰苦而漫长的迁徙岁月里

因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不同

才出现语言、体貌和风俗上的差异

形成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水岭


藏族祖先在今青藏高原、甘肃

陕西、宁夏、新疆这一广袤地域上

与当地部族和东迁的中亚人群混合

经过数千年的杂居、渗透融合后

才繁衍出今之藏族人群


那些一往认为藏族是

土生土长在西藏高原上的学术观点

是很难以成立的

它与现代科学发现的新材料、新论证是相违背的!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共青团中央,内容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艾思说刊公众号版尾.png

已收藏 0
点赞 10

学术会议

【英文期刊出版】第六届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文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MHEHD 2025)
第六届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文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MHEHD 2025)将于5月23-25日在唐山召开,主要围绕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文发展等相关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旨在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交流平台。
2025-05-23
【IEEE出版|往届会后3个月EI检索】第五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国际研讨会 (ISCTIS 2025)
由西安欧亚学院主办,第五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国际研讨会 (ISCTIS 2025)将于2025年5月16-18日在陕西西安盛大召开,会议主题围绕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进行展开。
2025-05-16
【JPCS出版丨往届均已EI检索】第五届先进材料与机械电子国际学术会议(ICAMM 2025)
2025年第五届先进材料与机械电子国际学术会议(ICAMM 2025)将于2025年5月9-11日在中国大连隆重举行。我们热情邀请您参加ICAMM 2025,并期待在大连与您见面!
2025-05-09
【 往届见刊后1个月检索|连续EI稳检索】第五届能源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学术会议(NEMD 2025)
第五届能源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学术会议(NEMD 2025)将于2025年5月16-18日在广西桂林召开。桂林理工大学主办,新能源/太阳能/储能/物理与材料科学相关
2025-05-16
【IEEE出版|西安石油大学主办】第十届智能计算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SP 2025)
第十届智能计算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SP 2025)将在西安举行,会期是2025年5月16-18日,为期三天,欢迎参会!大会安排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以及数个专题讨论会(形式包括口头报告,海报展示
2025-05-16
【华东交大主办】第四届能源互联网及能源交互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IT 2025)
第四届能源互联网及能源交互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IT 2025)将于2025年5月16-18日在中国成都召开。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05-16
相关资讯

7所高校,齐发Natur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47857

39

2023-03-03

5所“双一流”,齐发Nature!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47093

20

2023-02-27

上海大学,最新Nature!

上海大学杨绪勇、张建华共同在Nature发表期刊

3798

3

2025-03-21

西南大学本科生,独立一作发Nature Communications!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楠楠教授团队与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肖波教授团队发Nature Communications

4028

4

2025-03-21

华东理工大学,投稿到接收仅56天,最新Science!

华东理工大学侯宇教授与杨双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

4022

3

2025-03-21

博士生一作,北京化工大学,最新Nature!

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周道金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刘彬教授团队合作发表最新Nature

4506

3

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