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在深圳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
为了准备一门计算神经科学课程,洛德试图重复《科学报告》上一篇论文的研究。 然而,洛德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也没能成功。于是他给赫尔佐格发邮件说明原委......
90后“最美女博士”:刚毕业就被华为以年薪156万邀请,她有何过人之处?
中考前,她是众人眼中的“学渣”,无论是旷课还是逃学都必定榜上有名。高考后,她是众人眼中的“学霸”,本科甚至还未毕业就已经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硕博连读。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年纪虽小,学问却高;涉世未深,却极具科研精神。本科时期的研究成果刊登领域内顶刊,或本科在读期间就成为顶刊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前辈们的接班人,是不容小觑的“后浪”。
江彬彬,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21-2026年),2022年“深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Nature:教授和博士也搞「世袭」?超一半名校教职工父母至少有一人有博士学位
在世界范围内,大学教职都越来越难拿了。Nature研究显示,美国的大学教职一看毕业学校,二看家庭出身。
21岁受聘中南大学教授!从偏科差生,到3位院士保举,他简单!
刘路,从小就表现出“神童”的天赋,一直到初中、高中,他的成绩也是不拔尖的。但就这样从哪方面看起来都普通平常的刘路,却在21岁的时候成为了最年轻的教授,他是如何完成“逆袭之路”的呢?
最近有个大型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博士生都有焦虑或者抑郁。
近日,一篇《娜拉要不要出走?——谈教职、学术、幸福及正确道路》的内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作者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36岁的女博士,艰辛的「找教职」之路。
笔者来自帝都周边北方某三线城市,双非本科上岸国内某985研究生,遵循“真香定律”选择投入编制考试战场。历经国企招聘、定向选调生考试,国考省考,省级人才引进计划考试等等......
本科毕业,在工作和读研中选择了后者,和实习的辛酸说拜拜和求职的艰难说再见,心里美滋滋想:“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硕士再打工!”
读研是个围城。 围城外的人即使头悬梁锥刺股也要考进来,有数据表明:近六年考研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2022年报名人数高达457万。同时,录取人数也逐年增长,2022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已有110.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