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说大学老师是个“狼人” ,千万不要惹
读博,哪些瞬间让你倍感辛酸?
博导建议:压力太大,不妨先在省属或地方高校潜心修炼6-10年,年纪轻轻就想当老板靠研究生不靠谱,是在作死
应聘岗位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判断,愿赌服输,失败都是暂时的,养精蓄锐重新来过就是了,珍惜时间和生命,奋斗未来,幸福是亲自奋斗出来的。在一定的周期内完成积累,再上擂台展现自我。
全国政协委员刘宁:“导师不署名,论文发不出去”这事该管一管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曾参加一份核心期刊的学界座谈会。众多参会者不约而同地提到该刊发表的一篇论文,此文很优秀,但作者只是一位硕士生。大家纷纷感慨,这个级别的期刊居然发硕士生稿子,太难得了。
导师的肺腑之言:搞科研一周40小时或更少,我们拿什么去竞争?
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现在每周工作60小时,踏踏实实的60小时。阅读,实践,思考,讨论和请教,周而复始。
印遇龙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年至少在猪场待100天、养2批猪,博士生则必须养4批。
Science发文: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9月13日,Science的“科学内幕”专栏发表文章指出,提高接收率确有“套路”:有科学界的名人署名,更有助于论文的发表。
我 28 岁才读博,延期 2 年多才毕业,只发了两篇还不错的期刊论文,没有拿过任何奖学金,没有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哪怕国内的,导师不疼学校不爱,没有课题自己摸索。在即将拿到学位的今天,我却想通过这样一篇文告诉大家,「完美博士生」是个陷阱!
博士生Science发文:很庆幸导师要求每周交工作进展汇报!
但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Pijar Religia近日在Science 网站发文表示,很庆幸读博期间导师要求每周交工作进展汇报。
Nature发表牛津博士建议:我希望在读博士之初时就能知道的20件事
本文作者 Lucy A. Taylor 已经取得了牛津大学跨学科生物科学博士学位,她整理和总结了她最想在读博士之初就能知道的20件事情,为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者提供了一些建议,这组建议发表在Nature 杂志上,译文如下,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Stephanie Cheng通过对15.5万余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美国博士研究人员的分析发现,博士后的经历并不能显著提高科研人员获得终身职位的机会。
Nature最新调查强调研究生压力问题:我学会了,也学“废”了
面对经济困境、时间难题以及不确定的就业前景,不少研究生正在失去对学术生涯之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