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官宣!永久编号:52487号,这颗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2022-03-22
5007

艾思科蓝.gif


3月21日,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国家天文台宣布,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52487 = 1995 XO2)


这颗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宇宙级浪漫!


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据了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华中科技大星”是对该校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肯定。建校70周年来,华中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彰显担当。


20220322a.png

此前,我国大陆地区有15颗以“大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北京大学星、北师大星、南京大学星、山东大学星、中国科大星、哈工大星、清华大学星、中大星、北航星、浙江大学星、央美星、天津大学星、三峡大学星、南师大星、国科大星。


华中科技大学凭什么“能上天”?


20220322b.jpg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种崇高的国际荣誉一般只授予对国家经济、社会、天文等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


1983年10月,学校开始筹建实验室天体物理教研室(挂靠物理系),1996年组建天体物理团队,2014年在物理学院成立粒子与天体物理研究所,2019年正式成立天文系,开启了中国中部地区天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先河。


建设四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全国高校唯一

    
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

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成果写入中学课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

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做出实质性贡献。

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
    
2018年,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相关成果被收录至高中物理课本。

20220322b.png
(研究成果写入教科书)

“天琴计划”主要参与单位    


2014年,中国科学院罗俊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打造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

其地心轨道方案在国际上被称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是中国自主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华中科技大学是主要参与单位。

202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天琴引力波理论团队在国际最权威天文刊物之一——《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刊文。

向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全方位地介绍中国的“天琴”及其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成就,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顶尖国际杂志对该计划做完整系统的介绍。

20220322c.png
(首次向国际学界介绍中国“天琴计划”)

建设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    


2019年,华中大成立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星系和活动星系、致密天体、引力波科学和天文技术,天文光学技术等。

学校还规划建设武汉喻家山天文台,将有力推动光学设计和实验、光纤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20220322d.jpg
(喻家山天文台效果图)

参与拍摄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人类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

这张照片由全世界200多位学者合作完成的,对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进行观测拍照,让人类世界首次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来确定黑洞的存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作为EHT中国团队成员,与其指导的冯建超博士共同参与其中。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长江日报,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艾思科蓝版尾.jpg

已收藏 4
点赞 4

学术会议

【英文期刊出版】第六届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文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MHEHD 2025)
第六届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文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MHEHD 2025)将于5月23-25日在唐山召开,主要围绕心理健康与教育、人文发展等相关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旨在为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交流平台。
2025-05-23
【IEEE出版|往届会后3个月EI检索】第五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国际研讨会 (ISCTIS 2025)
由西安欧亚学院主办,第五届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国际研讨会 (ISCTIS 2025)将于2025年5月16-18日在陕西西安盛大召开,会议主题围绕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进行展开。
2025-05-16
【JPCS出版丨往届均已EI检索】第五届先进材料与机械电子国际学术会议(ICAMM 2025)
2025年第五届先进材料与机械电子国际学术会议(ICAMM 2025)将于2025年5月9-11日在中国大连隆重举行。我们热情邀请您参加ICAMM 2025,并期待在大连与您见面!
2025-05-09
【 往届见刊后1个月检索|连续EI稳检索】第五届能源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学术会议(NEMD 2025)
第五届能源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际学术会议(NEMD 2025)将于2025年5月16-18日在广西桂林召开。桂林理工大学主办,新能源/太阳能/储能/物理与材料科学相关
2025-05-16
【IEEE出版|西安石油大学主办】第十届智能计算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SP 2025)
第十届智能计算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ICSP 2025)将在西安举行,会期是2025年5月16-18日,为期三天,欢迎参会!大会安排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以及数个专题讨论会(形式包括口头报告,海报展示
2025-05-16
【华东交大主办】第四届能源互联网及能源交互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IT 2025)
第四届能源互联网及能源交互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EIT 2025)将于2025年5月16-18日在中国成都召开。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05-16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7113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6522

25

2023-04-04

祝贺!科学网2025年2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祝贺!科学网2025年2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30459

4

2025-03-11

浙江大学李冉团队,最新PNAS

浙江大学李冉团队在PNAS发表研究论文

5821

3

2025-01-03

颜宁,发论文!

颜宁团队在PNAS Nexus发表论文

6322

3

2024-12-09

中山大学宋尔卫院士团队,再取突破!

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成果

16064

4

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