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退步严重的211大学?只因王牌专业是文科...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这句出自《尚书·禹贡》的千古名言,不仅描绘了中华文明远播四海的图景,也是暨南大学名字的由来。
三起三落:一部荡气回肠的迁徙史
暨大的发展史可谓是一部“流浪史”,学校曾历经三次停办、五次搬迁。
1906年,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了暨南学堂。初创时期,学堂主要招收南洋华侨子弟,开设中学科和师范科,为海外华侨提供教育服务。1911年辛亥革命后,学校曾一度停办,但在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努力下于1918年复办,并增设商科,开始向高等教育迈进。
1923年,暨南学堂迁至上海真如,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少数几所国立大学之一。那时的暨大可谓是星光熠熠,郑振铎、梁实秋、钱钟书等文学大家都曾在此执教,培养出了谭其骧、吴文俊等一批学术大师。校园里洋溢着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成为了东南地区的学术重镇。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开始流浪。
暨大师生们带着书本和实验器材,辗转五千里,历时两年多,途中还要躲避敌机轰炸,却依旧坚持办学。在福建建阳时期,学校借用文庙、祠堂做教室,宿舍就是简陋的民房,但学术研究反而更加活跃,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
图源:暨南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暨大并入了复旦、交通等大学,直到1958年才在广州重建。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亲自抓重建工作,把暨大定位为"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侨校。
重建之初,校园里只有几栋简陋的教学楼,师生们自己动手开荒种地,修建校舍。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暨大依旧快速恢复元气,到1960年代已经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本以为这下总算能安定下来,但1966年文革开始,暨大再次被迫停办。这一停就是12年,直到1978年才复办。当时的暨大教职工只剩下200多人,校园被其他单位占用,教学设备散失殆尽。
复办之初,学校面临着无师资、无设备、无教材的困境,老教师们凭着记忆重新编写讲义,学生们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上课。暨大人硬是咬牙坚持,一点一点把学校重建起来。
1996年,暨大入选211工程,2015年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今的暨大已发展成为拥有广州、深圳、珠海五个校区,全日制学生近4万人的综合性大学,其中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留学生1.3万余人,留学生规模高居全国第一。
文科强校:被排行榜“坑”了的最强实力
然而近年来,外界却总有“暨大退步了”的言论。比如2021年,暨大全国理科平均分数线排名全国第70名,到了今年则变成87名。“退步”的论调开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一些人心中的"共识"。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非也!暨大就是吃了“文科强、理工科相对较弱”的亏。
现在的大学排名,动不动就看论文数量、科研经费、专利成果,这些指标明显偏向理工科院校。而暨大的看家本领是新闻传播、经济学、华文教育,这些学科的成果怎么用数字衡量?
比如说暨大的新闻学院,1946年就创办了,是中国最早的新传学院之一。王选院士、范敬宜这些大牛都在这儿教过书。新闻学院近年来推出了"暨南新传实验班",采用"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学生大二就开始参与媒体实践,还没毕业就被各大媒体预定一空。
再说经济学院,1978年就成立了,是全国最早的经济学院之一。经济学院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频共振,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的大湾区经济研究报告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这些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又该如何用排名来衡量?
而暨大最牛的,还是华文教育。作为侨校,暨大承担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暨大华文学院研发的《中文》教材系列被全球
500多所中文学校采用,每年培训的海外华文教师超过2000人次。这些工作可能产生不了多少SCI论文,但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图源:暨南大学
但是话又说回来,暨大在新兴学科布局上确实慢了半拍。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这些热门领域,暨大虽然也在追,但比起那些理工科强校,差距还是有的。不过近年来暨大也在积极调整学科布局,比如在珠海校区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在深圳校区布局了生物医药研究院,正在努力追赶。
砥砺前行:百年学府的现代化转型
面对新挑战,暨大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保持特色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化转型。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实施了"高原攀峰计划",集中资源建设优势学科。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得到重点扶持。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等新型学院,推动学科转型升级。
在人才培养方面,暨大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推动人文社科与数字技术交叉融合。比如在经济学院开设大数据经济学方向,在新闻学院开设计算传播学方向,在文学院开设数字人文方向。这些创新举措让传统文科专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布局了一批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与华侨华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这些研究既保持了暨大的传统特色,又紧扣时代脉搏。
在校园建设方面,学校形成了广州、深圳、珠海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每个校区都有明确的定位:广州校区以人文社科为主,珠海校区重点发展理工科,深圳校区侧重新兴交叉学科。多校区协同发展模式,为暨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它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卓越,不在于迎合标准,而在于定义标准。这所百年侨校,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暨大将继续秉持"忠信笃敬"的校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发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传播中华文化、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让我们期待这所百年学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