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一作,中国农大发Nature!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的研究长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焦成智、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博士生谢小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郝晨阳研究员和天津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陈力扬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学勇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郭伟龙教授和Rajeev K. Varshney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王梓豪博士、研究生张雨琪参与了该研究。
该研究揭示了基因组结构变异对小麦适应性和重大品种形成的影响,成功解读了小麦广泛环境适应性和品种形成背后的“基因密码”,所揭示的丰富结构变异反映了小麦基因组的高度韧性和可塑性。这项研究是近年来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与大数据交叉融合攻关的范例,为未来小麦的基因组学辅助改良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信息,为培育更优质的小麦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研究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团队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其中的数据计算也得到了中国农业大学校级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