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北京科技大学,Science!

2025-11-26
3654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640 (62).png


研究背景


金属-半导体接触对于高性能电子设备及其工业集成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设备尺寸持续缩小的背景下。工业级接触必须具备超低接触电阻(RC)、优异的热机械稳定性及增强的导热和导电性。


关键问题


目前,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二维材料接触挑战

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等二维范德华(vdW)半导体中,实现强键合接触极具挑战性。vdW 间隙阻碍了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电荷转移,并且无悬挂键的表面极大地降低了化学键合的可能性,导致能带耦合弱和键合强度低。

2、缺乏工业级热稳定性与低接触电阻的协同突破

现有方案(如边缘接触、半金属接触)虽然已将RC降至数十 Ω⋅μm,但几乎所有方案都未能打破 vdW 界面的弱键合。RC和满足BEOL集成所需的 400°C 热机械稳定性无法同步实现,远逊于强共价键合界面,从而阻碍了二维电子学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产业化进程。


新思路


有鉴于此,北京科技大学张跃院士、张铮教授和张先坤教授等人报道了一种原子层键合(ALB)接触,通过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的过渡金属原子层与金属之间建立金属相干键合界面,实现了强能带耦合和高界面内聚力。这种接触表现出超低接触电阻和卓越的热机械稳定性,可与共价键合接触相媲美,并超越了所有已报道的接触配置。在单层二硫化钼和金中形成的 ALB 接触展示了 70 欧姆微米的接触电阻,以及高达 400°C 的热机械稳定性,并在高温退火后提供了 1.1 毫安每微米的最大导通电流,所有这些都满足工业集成要求。


技术方案:

1、比较了ALB 接触与 vdW 接触

ALB接触通过过渡金属d轨道特性实现高键合强度和载流子隧穿概率,显著增强能带耦合,提升热机械稳定性,比vdW界面性能更优。

2、实现了ALB 接触

实现ALB接触需精确去除上层S原子,利用Mo−Mo晶格收缩与Au晶格匹配。实验中,超软氩等离子体刻蚀后Mo−Mo晶格收缩5.81%,形成近乎完美的Mo−Au相干键合,界面连续且热稳定性高。

3、表征了ALB 接触的电学性能

ALB接触的单层MoS₂晶体管在高温退火后漏源电流显著增加,电阻极低,肖特基势垒高度降低,导通电流达1.1 mA/μm,展现出优异的电学性能和卓越的热稳定性。

4、证实了ALB 接触增强的热机械稳定性

ALB界面的强键合显著增强热机械稳定性,有效抵抗高温下金属电极再结晶变形,保持晶体管结构和性能稳定,而其他接触方式在高温下性能下降或失效。


技术优势:

1、实现了超工业级协同性能突破

ALB 接触在二维半导体中首次实现了超低接触电阻(70 Ω⋅μm)和极高热机械稳定性(400°C)的协同突破。其性能与半导体工业中的共价键合接触相当,有效解决了传统 vdW 接触面临的 RC高和稳定性差的固有问题。

2、揭示了原子层级的相干金属键合机制

作者通过精确蚀刻去除上层S原子,在MoS2的Mo原子层与Au电极之间建立了金属相干键合界面。这种键合利用了过渡金属 d 轨道的强键合能力,通过 Mo−Mo 晶格收缩来匹配 Au 晶格,确保了界面具有高度的内聚力和有序的晶格结构,从而提供了优异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技术细节

ALB 接触与 vdW 接触的比较

理论分析表明,在 TMDs 的过渡金属原子层和金属之间实现 ALB 接触是全面提升接触性能的理想途径。这得益于过渡金属原子 d 轨道的多向性和远延伸性,这使其与金属电极之间具有高键合概率和强键合能力,形成了有利的电子结构基础。通过DFT计算,研究发现去除上层 S 原子后,单层 MoS2 中的 Mo 原子层可通过晶格弛豫与 Au (111) 原子相干键合。这种 ALB 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和积累明显高于 vdW 界面。静电势剖面显示,ALB 界面的载流子隧穿概率为 100% (Φt=0),而 vdW 界面存在 3.37 eV 的势垒高度。能带结构分析表明,ALB 接触中 Mo d 轨道和 Au d 轨道形成的多个杂化带与费米能级(EF)相交,显示出能带耦合的显著增强。此外,计算得到的 ALB 界面键合能高达 0.281 eV/A˚2,比 vdW 界面强 5.4 倍(vdW 为 0.052 eV/A˚2),这种高度内聚的相干键合界面保证了卓越的热机械稳定性。


640 (63).png

图  ALB接触和VDW接触的比较


ALB 接触的实现

实现 ALB 接触的关键在于精确去除上层 S 原子层。由于 S 空位形成能远小于 Mo 空位(小 3 至 4 倍),这为精确去除 S 提供了操作窗口。另一个关键在于过渡金属原子层晶格与金属电极晶格需要高度匹配。对于 Au 和 MoS2 系统,天然的 Mo−Mo 晶格 (3.151A˚) 与 Au−Au (111) 晶面晶格 (2.914A˚) 存在高达 8% 的失配。DFT 计算结果显示,实现相干 ALB 键合的关键在于 Mo−Mo 晶格的收缩,而非 Au−Au 的适度膨胀。在实验中,通过使用超软氩(Ar)等离子体精确刻蚀上层 S 原子层后,Mo−Mo 晶格收缩了 5.81%,非常接近与 Au 相干键合所需的收缩率。这种收缩产生的局部裂纹会被随后沉积的 Au 填充,并提供了晶格弛豫的空间,有助于在加热时释放内部应力,从而保证界面的连续性和高热稳定性。通过 HAADF-STEM 图像观察到,Mo 原子与 Au (111) 原子形成了近乎完美的相干键合,且 Mo−Mo 晶格收缩得到证实,同时 Au 与 Mo 之间的面间距(2.332 A˚)远小于传统 vdW 间距,这证实了非 vdW 键合的形成。


640 (64).png

图  二硫化钼与Au电极间ALB接触的实现


ALB 接触的电学性能

对单层MoS2晶体管的电学性能评估显示,ALB 接触具有优异的性能。在 300°C 退火后,由于 ALB 质量增强,漏源电流显著增加。RC 值通过 TLM 方法提取,从原始器件的 170 Ω⋅μm 降低至 300°C 退火后的 70 Ω⋅μm,最低可达 61 Ω⋅μm。这种在长期高温退火后仍能保持极低电阻的特性在二维半导体接触中是独一无二的。同时,退火后肖特基势垒高度(SBH)降至极低或可忽略值,与理论计算一致。对于 30 nm 短沟道 MoSFET,在 Vds 仅为 0.7 V 时,最大导通电流 (Ids) 达到 1.1 mA/μm,代表了单层 MoS2 FET 的最佳电流。实验还证实,只有 S:Mo 比例接近 1:1 的 ALB 接触才拥有最高的开关比、最大的导通电流和最好的热机械稳定性。ALB 器件在 300°C 退火 5 小时和 400°C 退火 3 小时后,依然表现出持久的稳定性,超越了所有已报道的二维晶体管的耐热性。与现有接触方案相比,ALB 接触在高温退火后依然保持最低的 RC 和高导通电流。


640 (65).png

图  ALB触头的电性能


ALB 接触增强的热机械稳定性

ALB 界面带来的强键合优势显著增强了热机械稳定性,能够有效抵抗金属电极在高温下的再结晶塑性变形。在弱键合的 Au 直接接触中,电极受热易发生再结晶变形,导致应力转移至接触区和沟道区。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图显示,在相同加热条件下,ALB 界面上 Au 的再结晶程度远低于 MoS2 界面上的 Au。因此,具有 ALB 接触的短沟道 MoS晶体管在加热前后结构非常稳定,而 Au 直接接触的再结晶变形可导致沟道拉伸 85%。拉曼光谱分析进一步证实,ALB 接触的沟道在加热前后未受应力影响,而 Au 直接接触的沟道承受了严重的拉伸应力。此外,在 300°C 退火后,除了 ALB 接触器件外,其他类型的 Au 接触(包括顶接触、边缘接触和 vdW 接触)的开关性能均出现下降或丧失,这是由于电极再结晶变形引发的严重沟道应力集中或接触分离所致。


640 (66).png

图  增强ALB接触的热机械稳定性


展望


总之,本文成功提出了原子层键合(ALB)接触策略,通过精确去除 TMDs 表层原子并实现金属相干键合界面,克服了二维材料在工业应用中的核心瓶颈。ALB接触在RC(70 Ω⋅μm)和热机械稳定性(400°C)上达到了协同突破,性能媲美甚至超越了工业共价键合接触。这种高内聚力的接触机制通过抵抗高温下电极的再结晶和应力诱导的器件退化,保障了短沟道晶体管的长期稳定性。ALB 接触的成功示范(最大导通电流达 1.1 mA/μm)极大地提高了 vdW 电子设备的工业兼容性,有望引领二维电子学实现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型。


参考文献:

LI GAO, et al. Atomic layer bonding contacts i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s. Science, 2025, 390(6775): 813-818

DOI: 10.1126/science.adz240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z2405#tab-contributors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4

学术会议

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期刊论坛(JOFM 2025)
JOFM 2025期刊论坛将作为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的分论坛,将于 2025年12月19-21日在中国广州举行。聚焦期刊领域的核心关切与未来方向, 围绕最新期刊信息资讯动态、期刊前沿发展趋势
2025-12-19
第八届机械、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CCE 2025)
第八届机械、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CCE 2025)将于2025年12月26-28日在西双版纳举行。主要围绕“机械”、“控制”与“计算机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5-12-26
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IAECST 2025)
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IAECST 2025)定于2025年12月19-21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以“汇聚国际科研创新智慧、共谋学术生态高质发展”为主题。
2025-12-19
【IEEE出版】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通信、信息系统和软件工程学术会议(CISSE 2025)
通信、信息系统与软件工程学术会议(CISSE 2025)作为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分会场开展。大会将于2025年12月5-7日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本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以“汇聚国际科
2025-12-19
【高录用快见刊】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经济管理与模型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ME 2025)
第七届经济管理与模型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ME 2025)将于12月19日-21日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
2025-12-19
【IEEE出版】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ITCA 2025)
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学术会依旧作为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的分会场开展,大会将于2025年12月19-21日在中国广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2025-12-19
相关资讯

7所高校,齐发Natur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49194

39

2023-03-03

5所“双一流”,齐发Nature!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48549

20

2023-02-27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合作,Nature Chemistry!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合作,Nature Chemistry!

4790

3

2025-11-20

南方科技大学,Nature!

南方科技大学,Nature!

3801

4

2025-11-20

孙立成院士团队,Nature Chemistry!

孙立成院士团队,Nature Chemistry!

3664

3

2025-11-20

中国药科大学杨勇/王文广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通用型肿瘤疫苗新思路-把肿瘤变成“病毒”!

中国药科大学杨勇/王文广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通用型肿瘤疫苗新思路-把肿瘤变成“病毒”!

3944

4

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