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云南大学、四川大学,携手发Science!

2023-06-05
4732

2023年6月2日,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团队和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题为“Hybrid origin of a primate, 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的长篇研究论文(Wu et al., Science 380, eabl4997, 2023)。


研究人员揭示了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the gray snub-nosed monkey) 的杂交起源和其独特毛色产生的分子机制。这是于黎研究员团队继2016年在Nature Genetics发表金丝猴高原环境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之后取得的又一突破。

于黎团队和刘建全团队在Science期刊联合发文


物种的形成机制是生物学领域最吸引人的问题之一,也是最大的难题之一,达尔文将其称为“谜中之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揭示了杂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杂交物种形成,是指两个物种通过杂交的方式融合,快速形成新物种和新表型的过程。虽然杂交被认为是植物、昆虫、鱼类以及鸟类中适应性辐射类群形成的重要机制,但是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在哺乳动物中鲜有报道。杂交物种形成在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其分子遗传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索。


研究发现,黔金丝猴可能是由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的祖先与川金丝猴在约180万年前的杂交起源的新物种;杂交物种形成事件可能导致了黔金丝猴黑灰色与金色相间的“马赛克式”毛色性状。研究人员成功鉴定到了一系列可能在黔金丝猴杂交物种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毛色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并提出黔金丝猴独特的毛色性状很可能促进了与两个亲本的合子前生殖隔离,使其继续独立演化并最终形成新的物种。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灵长类中报道的杂交物种形成及其机制,揭示了其在灵长类物种形成和表型多样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极大增加了人们对物种形成机制的理解,和对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的认识。


该研究作为Science期刊灵长类基因组专刊(the Primate Genome Project)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于2023年6月2日正式在线发表。云南大学吴宏教授、博士生章誉兴和四川大学王则夫博士(现为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四川大学刘建全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于黎研究员简介


于黎,女,博士,汉族,1976年12月生,民盟盟员、博士生导师、二级研究员、云南大学东陆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物进化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分会理事。长期从事哺乳动物系统演化和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 (封面文章)、PNAS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1995.09-1999.07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09-2002.07  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2.09-2005.07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5.07-2006.09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2006.10-2011.12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2012.01-2015.07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15.07-至今      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


刘建全教授简介


刘建全,男,汉族,1969年3月生,四川井研人,2007年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87-1991年,四川大学,植物学专业学士

1991-1994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植物学硕士

1996-199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博士

2001年-2002年,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特别研究员

1994-1996年,1999-2001年,2002-2004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2004-2012年,兰州大学教授;

2012-2022年,四川大学教授;

2022年至今,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已收藏 0
点赞 2

学术会议

【ACM出版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2025年人工智能与计算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AICSS 2025)
025人工智能与计算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议将于2025年9月19日-2025年9月21日在中国北京举办,本次 “进化算法和智能控制国际研讨会”旨在共同探探讨如何利AI技术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25-09-19
【经管文化主题|高录用快检索|合作Scopus】第七届经济管理与文化产业国际学术会议(ICEMCI 2025)
第七届经济管理与文化产业国际学术会议(ICEMCI 2025)将于8月29日-3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经济管理与文化产业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2025-08-29
【截稿倒计时一周!南京师范主办】第十届现代管理、教育与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会议(MMET 2025)
第十届现代管理、教育与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08月22-24日在中国南京召开。会议主要围绕会议主要围绕“现代管理”“教育”“社会科学”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5-08-22
【高录用、快速见刊】第七届土木工程、环境资源与能源材料国际学术会议(CCESEM 2025)
第七届土木工程、环境资源与能源材料国际学术会议(CCESEM 2025),将于2025年9月5日至7日在广州举行。节能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清洁能源开发/电气工程技术/机械工程和力学/电力系统
2025-09-05
【8.15日截稿丨SPIE出版丨往届已EI检索】第五届智能交通系统与智慧城市国际学术会议(ITSSC 2025)
由西南交通大学及重庆大学主办的第五届智能交通系统与智慧城市国际学术会议(ITSSC 2025)将于2025年8月22-24日在中国成都举行。智能交通、交通新能源、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生活
2025-08-22
【IEEE冠名会议】第七届IEEE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EEE-ICEPG 2025)
第七届能源、电力与电网国际学术会议(ICEPG 2025)将于2025年9月12-14日在广州举办。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会议主要围绕能源电力与电网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5-09-12
相关资讯

7所高校,齐发Natur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48300

39

2023-03-03

5所“双一流”,齐发Nature!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47603

20

2023-02-27

颜宁团队合作最新PNAS

颜宁团队合作最新PNAS

3498

3

2025-08-11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 Energy!

华中科技大学,Nature Energy!

3901

4

2025-08-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Scienc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Science!

3809

3

2025-08-11

天津大学,Nature Protocols!

天津大学,Nature Protocols!

3889

4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