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复旦再发顶刊!青年科学家从经费告急,到二登Nature!

2023-08-28
4853

7月26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IRDR国际卓越中心王戎团队在《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题为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photovoltaic and wind in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并揭示了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潜力和成本。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王怡静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年研究员王戎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张人禾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民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汤绪教授、王琳教授为重要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法国气候变化中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塞浦路斯研究所气候与大气研究中心、西班牙全球生态研究所为重要合作单位。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为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王戎团队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能源系统的前沿研究,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次成果为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第二篇研究论文。

他们使用大气物理、化学、经济学交叉融合方法,通过计算机建模研究气候变化的物理过程,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这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同行关注,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而就在半年前,这位青年科学家还在为科研经费发愁。2019—2022年4年间,他申请各级财政支持的竞争性科研项目均告失败,导致经费告急。

“我们团队真的快没钱了。”今年3月,王戎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第二批项目答辩论证会上无奈地说。令他欣喜的是,他申报的“气候变化下自然要素与能源系统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基础研究”获特区计划立项,得到400万元经费支持。这笔钱可以支撑他未来5年的自由探索,使大气物理、化学、经济学和计算机模拟融为一体的“四不像”研究得以持续。

“四不像”,是一位资深科学家对王戎研究方向的评价。他提醒王戎:做这样的多学科交叉、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很大风险,因为传统单一学科的专家对这类研究不够了解,也不会认为研究者是他们的同行,导致跨界研究难以得到公正的评价,在当前竞争非常激烈的科研项目评审中会吃亏。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准确的。2018年,刚入职复旦的王戎凭借传统的大气化学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此后,他转型做“四不像”研究,就再也没拿到竞争性科研项目,直至今年入选“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虽然没有项目支持,但王戎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多份国际知名期刊的认可。2019年以来,《焦耳》《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先后刊登了他的论文。去年9月,以王戎为独立通讯作者的论文首次登上《自然》,揭示了生物质能源结合碳捕获与封存技术(BECCS)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

在《自然》发表这篇论文,要支付折合人民币6万元的开源发表费。当时,王戎团队的账户上只有23万元,他们的实验室每月最低开销3万元,已支撑不了几个月。好在课题合作者资助了这笔费用,让论文如期发表。

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指出:在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方面,要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近期,多个外省市科技部门与上海市科委联系,了解特区的创新举措。

作为特区计划的受益者,王戎对其制度创新感触很深。忙于科研的他,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填写好项目申报材料,随后参加了复旦大学组织的答辩论证会。一位评审项目的科学家在会上直言:看不太懂他在做的研究,但觉得创新性很强,做得也很扎实,符合特区计划的定位和要求。

评审结果令王戎喜出望外:他终于获得项目支持,而且项目经费足以让他的团队在未来5年里潜心研究、挑战难题。“没想到拿到百万元项目的流程这么短。”他笑道,“今后我可以做非常自由、独立的基础研究,用‘碳中和学’这个新工具为国家服务,这种感觉很美妙。”

今年7月,以他为独立通讯作者的论文二度登上《自然》。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地球数字智能信息复杂系统,王戎团队构建了2021—2060年中国用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电厂替代化石燃料的优化模型,测算出2030年、2040年和2050年我国开发光电和风电的最优投资金额,并列出适合引进国产光电和风电技术的国家名单,为我国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和“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了科学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对政府未来决策有价值。”王戎说,“优化光电和风电的空间布局,加快升级国家电力系统,能降低未来的碳减排总成本,也会给西部地区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从经费告急到论文二度登上《自然》,这位甘坐冷板凳的青年科学家走过了一条坎坷之路。今后,将有更多科学家进入“基础研究特区”。

市科委正在研究制定“基础研究特区”2.0版政策,将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战略性方向,而且不局限于项目经费支持,还将在人才引进、评价考核等方面形成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政策,支持优秀科学家在更好的环境下探索科学前沿,孕育一批重要原创成果。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观新闻,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已收藏 0
点赞 3

学术会议

2024年第四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EIECS 2024)将于2024年9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延边举行。会议往届均已成功见刊、EI、Scopus检索,本届会议征稿已开启,欢迎投稿参会!
2024-09-27
2024年第四届机械制造与智能控制国际学术会议(ICMMIC 2024)将于2024年11月1-3日在中国沈阳·沈阳理工大学举行。 本会议将围绕“机械制造、智能控制”的最新研究领域展开探讨交流。
2024-09-27
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第四届能源、动力与电气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E 2024)将于2024年09月20-22日在中国武汉举行。本次会议将设立最佳论文奖、最佳口头报告奖等奖项。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参加!
2024-09-20
第二届应用统计、建模与先进算法国际学术会议(ASMA2024)将于2024年9月13-15日于中国西安召开。会议围绕应用统计、建模及先进算法等在数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供分享平台。
2024-09-27
第四届电气工程与计算机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EECT 2024)将于9月27-29日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主要围绕"电路与系统"、"电气工程材料"、“计算机视觉”、“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4-09-27
第六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于2024年9月20-22日于常州召开。会议议主要围绕“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 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旨在为专家学者、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
2024-09-20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5647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5313

25

2023-04-04

中山大学团队发Molecular Cell,免疫学领域最新发现!

中山大学郭剑平,程超及卜浪共同在Molecular Cell 发表免疫学领域最新发现研究论文!

3717

4

2024-09-14

武汉大学团队,不到2个月,发完Nature,Science后,再发Nature大子刊!

武汉大学2个月连续发Nature,Science,Nature大子刊!

5419

3

2024-09-11

最新突破!颜宁,再发顶刊!

颜宁团队在Cell Chemical Biology 发表文章!

4176

5

2024-08-22

国际首次!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获重大突破

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研究团队在京发布新成果

5734

6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