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惨遭“倒闭”的两所高校,曾是世界名校,如今已彻底消失...
2025-11-24
3679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这样一批特殊的高等学府——它们曾与世界顶级大学比肩,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却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悄然消逝。
它们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引进西方现代教育模式,开创了中国许多学科的先河。而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便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几颗明珠。
它们的故事,是一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燕京大学:未名湖畔的永恒绝唱
燕京大学的故事始于1919年的北京,由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创办。
这所被称为“近代中国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环境优美的大学之一”的高等学府,在其存在的33年间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司徒雷登,这位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将一所最初管理混乱的教会学校,打造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他选定的"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人。1928年,燕京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更是让它一跃成为国际学术界瞩目的焦点。

在抗战期间,燕京大学的表现尤为可歌可泣。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众多高校被迫关闭或南迁,燕京大学因美国和英国背景,成为北方沦陷区唯一能够维持正常教学的高校。校园一度成为难民的避难所。司徒雷登在校园升起星条旗,坚决反对日军进入校园搜捕爱国进步学生。
这一“孤岛绿洲”的岁月在1941年12月8日终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日军封闭,司徒雷登也被逮捕。但燕京人不屈不挠,于1942年在成都复校,继续坚持办学。
齐鲁大学:中国最古老的大学的兴衰
齐鲁大学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前身可追溯到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创办的“文会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会大学。
齐鲁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开办,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1917年,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迁来济南,与济南共合医道学堂合并,齐鲁大学正式成立。
鼎盛时,齐大曾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时有“南齐北燕”之称。
齐鲁大学尤以医科实力最强,对医科生的考核不仅以60分为及格标准,还将“医生风度”作为评分标准,高标准教学使很多学生中途被淘汰,能顺利毕业者称得上是精英。
上世纪20年代末,齐鲁大学遭遇了“立案危机”。当时国民政府要求所有民办大学一律立案,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齐大数次申请却总得不到批复,背后与当时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的态度有关。
危机之中,齐大女生部主任麦美德前往南京,向她的昔日学生——时任实业部长的孔祥熙求助。孔祥熙感念师恩,当即应允出任齐大名誉校长及校董事长,最终帮助齐大于1931年12月获准立案。
过后的齐鲁大学迎来黄金时期,顾颉刚、钱穆、老舍等知名学者纷纷来此执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齐大师生迁往四川成都,留驻济南的部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遭日军破坏。1945年日本投降后,齐大于当年10月在济南复校。

图源:百度百科
然而,历史的转折在1952年到来。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走过近九十载的齐鲁大学被正式撤销,其血脉化整为零,融入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
原校址成为了今日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由这座中国顶尖学府延续;而其各个学科则被精密地拆分,分别汇入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如同一条奔流的大河汇入多条支流,继续滋养着广袤的知识土地。
齐鲁大学的实体虽已不复存在,但其“中国最老大学”的传奇与精神遗产却未随之湮灭。它作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活化石”,其从登州文会馆开始的历程,完整见证了两方知识体系与中国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艰辛探索。
它所培养的众多杰出人才,以及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火种的精神,均已深深嵌入中国现代学术传统的基因之中。
燕京、齐鲁,这些曾经闪耀在中国教育星空的名字,虽因时代变迁而不复存在,但它们的校园、师资、图书和设备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学术自由的追求、对全人教育的重视、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探索,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的篇章不断翻新,但这些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磨灭。它们的故事,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和知识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继续追求真理、服务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