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本分数进央企,毕业月薪过万”?
在上海,有这样一所神奇大学。它家的毕业生能直接在中国商飞造大飞机,在特斯拉工厂设计新能源汽车,甚至被航天八院提前锁定。可实力如此强劲的它,却有着一个“专科”名字,它就是——上海电机学院。更绝的是,校门口现在已经挂上了“航空航天材料联合实验室”的牌子,据说连食堂大妈都在传:“咱电机学院要改名航空航天大学啦!”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工业建设亟需大量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工业管理局筹建了上海电器制造学校,成为我国最早培养电机电器技术人才的中专学校之一。
学校初建时,整合了上海中学的部分工科班、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的青年产业工人班,以及上海工业学校的部分师资力量,形成了以电机、电器制造为核心的办学体系。
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学校,隶属电机制造工业部,专业设置更加聚焦电机设计与制造;195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学校,对“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的办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1960年代,学校创立了“蔡德泰教学法”,成为全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典范。
而随着“文革”的到来,学校不得已被迫解散。直到1978年学校复校,恢复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名称,才重新开始培养技术人才。
步入8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试点学校之一,并更名为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旨在培养兼具技术员和高级技术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与之同行的,是西安航空工业学院、国家地震局地震学院。1987年,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职工大学闵行分部并入;1992年,学校更名为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一分校和上海机电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凭借一步步扩充向上,200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职高专重点建设院校”,并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4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与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上海电机学院,正式步入本科教育阶段。如今的上海电机学院以工学为主体,管理学、经济学为两翼。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还拥有多个校级重点学科,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学、环境装备等,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格局。而步入新时代,学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与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重点产业所需学科专业。
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40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3项。更是参与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华龙一号”核电核岛主设备关键大锻件、上海电机学院一号卫星等国家级项目。在就业方面,上海电机学院更是上海先进制造业的“人才输送机”。学校连续八年去向落实率超过98%,2024年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国航天、中国商飞、中国烟草、中国华电、中船等企业。校企合作名单上清一色“国字号”:中国商飞、上海电气、上汽集团……读书时就能去企业实训,没毕业企业就来学校“抢人”。说到王牌,该校机械和电气专业更是公认的“就业双雄”,学生人均手握3个国企offer。尤其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车间里摆着特斯拉同款生产线,老师傅手把手教你怎么给C919飞机零件做质检。这两年材料专业也异军突起,和东华大学联手搞航空航天材料,毕业生有机会直接进中国航天。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多所“学院”陆续升格为“大学”,比如:上海电机学院的更名计划也备受外界关注。在2024年年度务虚会上,学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并聚焦“更名大学”的目标。部分网友建议,可以在其基础上建立“上海电机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的电机大学;也有网友建议,也可以直接改名为“上海航空航天大学”...但无论是哪个名字都好,“大学”的社会认可度都比“学院”要高。只是可惜的是,目前的上海电机学院还不具备这个资格。因为教育部对“学院升大学”有着硬性要求,必须满足多个条件: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研究生占比≥5%(上海电机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生约13400人,但硕士生比例仍较低)。
学科覆盖:至少3个主要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至少有3个本科专业(学校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为辅,基本达标)。
科研实力:近5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奖项等(学校在材料、机械、电气领域有一定成果,但相比传统“大学”仍有差距)。
目前的上海电机学院在硕士点数量、高水平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方面仍需加强,才能完全满足更名条件。后续需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必能成功更名!
在这个崇尚实干的时代,上海电机学院一直在用它的方式诠释: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名号是否响亮,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学子真正"带电作业",在时代的齿轮转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份"低调的实力派"气质,才是它最珍贵的办学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