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生男生女并不随机!哈佛大学最新发现:母亲年龄和基因,会影响孩子性别

2025-07-22
4942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生男生女各占 50%,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听到大的常识。然而,出生时的性别真真的是一种生物学上的抛硬币(正反面各 50 %概率)吗?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颠覆了传统认知,该研究分析了 58007 名美国女性护士跨越近 60 年(1956-2015年)的生育记录,发现了一些有趣且重要的规律:婴儿出生时的性别并非是完全由“运气”决定的随机事件,母亲的年龄和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对多孩家庭影响显著。


该研究以:Is se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 Insights from a longitudinal and GWAS analysis 为题,于 2025 年 7 月 18 日,发表在了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 Siwen Wang 为论文第一作者。


640 (7).png

核心发现一:多孩家庭的“同性别”倾向


我们之前认为,每个孩子的出生是独立事件,因此,无论之前生育的孩子性别如何,都不影响下一个孩子的性别,其是男是女的概率应该依然是 50%。


然而,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同性扎堆”现象,具体来说,已生育了一个男孩的女性,她第二个孩子是还男孩的概率为 57%,已生育两个男孩的女性,她第三个孩子还是男孩的概率为 58%,已生育三个男孩的女性,她第四个孩子还是男孩的概率为 61%。同样,已生育一个女孩的女性,她第二个孩子还是女孩的概率为 53%,已生育两个女孩的女性,她第三个孩子还是女孩的概率为 55%,已生育了三个女孩的女性,她第四个孩子还是女孩的概率为 58%。


640 (8).png


也就是说,对于多孩(三个或以上)家庭,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的情况比“男女双全”更常见。这有力地挑战了“每次生男生女是独立事件且概率相等”的传统观点。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团队在分析时特别排除了每个女性的最后一个孩子,以减少父母人为选择的影响(例如有些人一旦生出了想要的性别,就会选择不再生育),让结果更聚焦于自然生育。


核心发现二:母亲年龄的影响


该研究还发现,女性生育时的年龄与孩子的性别有关。与 23 岁之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相比,29 岁及以后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只生男孩或只生女孩的概率高出 13%。也就是说,女性初次生育时的年龄越大,“同性扎堆”的情况越显著。


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体内环境(例如酸碱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微妙地影响了携带 X 染色体(生女)或 Y 染色体(生男)的精子成功受精的能力,从而增加了“同性扎堆”的倾向。当然,也可能与随年龄增长的激素变化有关。


核心发现三:特定基因是“幕后推手”


除了母亲的年龄,其基因的力量也不容忽视!研究团队通过了基因组分析发现了“生女”倾向基因和“生男”倾向基因——


在 10 号染色体上,一个名为 NSUN6 的基因的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rs58090855),与女性更倾向于生育女孩有关。在 18 号染色体上,一个靠近 TSHZ1 基因的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06275),则与女性更倾向于生育男孩有关。


这一发现这意味着,有些女性可能天然携带了影响其后代性别比例的遗传倾向。这为理解家族中反复出现的性别模式(比如某些家族男性成员特别多或女性成员特别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视角。


总的来说,这项大规模、长期的研究清晰地表明,婴儿出生性别并非完全随机,母亲年龄是影响后代性别比例的重要因素,母亲的特定的基因突变也与生育特定性别后代的倾向性有关。


这些发现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生殖生物学的理解,也为未来探索影响性别决定的复杂生物机制开辟了新道路。需要指出的是,该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自然规律,而非用于人为选择性别。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最后,论文第一作者 Siwen Wang 强调,这项研究用于揭示群体层面的出生性别趋势,并不能用来预测自己下一个孩子的性别。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7402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3

学术会议

【IEEE出版|往届会后3个月EI检索】第三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AIAC 2025)
第三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将于法国巴黎举行,本次会议将带来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系统设计、自适应控制、机器人技术等多个前沿话题的精彩演讲和研讨,将激发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科技创新。
2025-10-15
【ACM 独立出版∣往届已EI、Scopus检索∣合作SSCI】第二届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DECS 2025)
第二届数字经济与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会议(DECS 2025)将于10月17日-10月19日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计算机技术数字经济等相关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2025-10-17
【IEEE出版|已连续5届稳定快速Ei检索】第六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国际学术会议(ICCEIC 2025)
第六届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学术会议(ICCEIC 2025)将于202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广州举办,聚焦计算机工程与智能控制前沿,涵盖网络安全、硬件系统、软件工程、嵌入式创新等多个核心议题及交叉
2025-10-17
【SPIE独立出版丨连续多年EI稳定检索!】第七届地球科学与遥感测绘国际学术会议(GRSM 2025)
为交流近年来国内外在地球、地理科学和遥感测绘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最新进展,展示最新成果,第七届地球科学与遥感测绘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2025-10-17
【IEEE出版|往届快至会后2个月检索|终轮征稿】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EIECS 2025)
2025年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EIECS 2025)将于2025年9月26-28日在中国青岛举行,会议由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青岛大学承办,欢迎广大学者参与。
2025-09-26
【稳定检索|线上线下参会|马理工主办】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
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马来西亚新山市隆重举行。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10-17
相关资讯

重磅!中科大、清华大学创造纪录!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界纪录,也提供了城际量子通信高速率主干链路的方案。

47798

20

2023-05-31

985高校,突破半世纪极限!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微消息,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创新团队在飞行器减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团队通过模仿我国库姆塔格沙漠特有的舌状分形沙垄结构,设计出仿沙垄舌形多层分形减阻微纳结构。该结构减阻率较之前国际报道的最好水平提高了52%,减阻风向摄动角度从35°增加到了60°,减阻性能已突破半世纪以来小肋气动减阻技术性能极限。

47010

25

2023-04-04

海军军医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团队合作开发磁共振-病理 AI 大模型

海军军医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团队合作开发磁共振-病理 AI 大模型

4437

3

2025-09-12

刘志红院士团队发现 PLD4 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人类 SLE,揭示其致病机制

刘志红院士团队发现 PLD4 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导致人类 SLE,揭示其致病机制

4443

3

2025-09-12

祝贺!科学网2025年8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祝贺!科学网2025年8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4441

3

2025-09-12

Bioact Mater丨华南理工大学边黎明等团队研究发现超分子载药水凝胶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药物输送

Bioact Mater丨华南理工大学边黎明等团队研究发现超分子载药水凝胶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药物输送

4015

3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