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他,师从诺奖得主!华中科技大学,今日重磅Nature!

2025-07-17
3798

艾思科蓝官网-版头.gif


锂金属负极与高镍正极的组合,被视为突破500 Wh kg⁻¹能量密度门槛的有力方案。

然而,接近如此高的能量密度,亟需电解液能够同时稳定负极与正极的界面,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与长期循环性能。
尽管基于阴离子的无机界面层在锂负极端已取得显著进展,如何实现对两极同时保护的内在策略仍是关键难题。
在此,来自浙江大学的陆俊、华中科技大学的袁利霞&黄云辉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微乳液策略用于电解液设计,绕过了传统的锂离子溶剂化调控思路,实现在正负极构建富氟界面层(fluoride-rich interphases)。相关论文以题为“Liquid–liquid interfacial tension stabilized Li-metal batteries”于2025年07月16日发表在Nature上。

640.jpg

锂金属负极与高度脱锂正极之间的界面不稳定性,仍是高电压锂金属电池(LMBs)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的主要瓶颈。
当前LMB电解液设计大多聚焦于调控Li⁺–阴离子溶剂化结构,以在锂负极构建基于阴离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该策略已被广泛验证可提升锂负极的稳定性。
然而,该方法在调控正极界面(CEI)方面效果有限。
由于电池工作时存在单向电场与Li⁺浓度梯度,Li⁺–阴离子相互作用在CEI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SEI显著不同(见图1a)。

640 (1).jpg
图1 安培小时级Li||NCM811袋状电池的微乳液电解质工程策略及电化学性能。

目前尚缺乏可同时稳定两极界面的统一调控机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不依赖于Li⁺配位结构的替代策略。
本文中,研究者发现液–液界面张力(γL–L)可作为驱动界面调控的有效手段,成功脱耦界面构筑与Li⁺/阴离子迁移之间的关联。
具体而言,研究者引入微乳液理论设计了碳酸酯基电解液,其内部由粒径约为50–120 nm的超细不溶性液滴分散于连续碳酸酯溶剂相中,形成高γL–L体系。
在电池组装过程中,γL–L可自发驱动液滴迁移至正负极界面,以降低系统界面能,从而无需依赖电场驱动的溶剂化Li⁺迁移过程,实现对SEI与CEI的同时构筑与调控。
基于该策略构建的Li||NCM811(LiNi₀.₈Co₀.₁Mn₀.₁O₂)电池,在4.5 V截止电压下循环85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84.6%,在4.7 V下循环400次后保持率仍达94.4%,展现出极高的高压稳定性。
此外,研究者成功构建了两款安时级软包电池:一款7.2 Ah电池在189次循环后仍保持81%的容量,能量密度达531 Wh kg⁻¹;另一款7.5 Ah电池在155次循环后保持79%的容量,能量密度达547 Wh kg⁻¹。
本工作中引入的γL–L机制不仅拓宽了电解液组分的选择维度,也为锂金属电池及更广泛储能系统中的电解液设计提供了全新视角。

640 (2).jpg
图2 电解质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结构表征。

640 (3).jpg
图3 微乳液电解质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40 (4).jpg
图4 电极-电解质间相表征。

640 (5).jpg
图5 微乳液电解质设计工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关键驱动力——液–液界面张力(γL–L),实现了界面构建过程与溶剂化离子迁移的有效脱耦,不仅可同时保护高度脱锂正极与高反应性锂金属负极,还在电解液动力学与稳定性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
基于γL–L的设计理念,研究者构建了一种微乳液型电解液系统,由粒径为50–120 nm的超细不溶性液滴分散于连续碳酸酯电解液中组成。
通过溶解度筛选,选用两种氟代溶剂 IM-F 与 AM-F,制备出具有不可混溶的核–壳结构 IM-F@AM-F 胶束。这些胶束与碳酸酯电解液之间存在丰富的γL–L,促使其自发富集于全电池的正极与负极表面。
这一迁移过程超越了电场方向与Li⁺浓度梯度的影响,表现出自驱动、非电场依赖的界面调控机制。
IM-F@AM-F胶束的富集行为还可作为氟化锂(LiF)生成源,在长循环过程中持续构建并维持富LiF的SEI与CEI层,从而实现对电极界面的渐进式保护。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该微乳液电解液的Li||NCM811 纽扣电池在4.5 V充电条件下循环85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84.6%,在4.7 V条件下循环400次后保持率达94.4%。
更重要的是,该电解液系统成功支持了安时级软包电池的稳定运行,其中7.2 Ah 与 7.5 Ah 电池分别实现531 Wh kg⁻¹与 547 Wh kg⁻¹的高能量密度,在189次与155次循环后仍保持81%与79%的容量。
该微乳液电解液策略,不仅为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LMBs)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也具有向其他可充电电池体系推广的广泛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Ji, H., Xiang, J., Li, Y. et al. Liquid–liquid interfacial tension stabilized Li-metal batterie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93-4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293-4


艾思科蓝官网-版尾.jpg


已收藏 0
点赞 5

学术会议

【IEEE出版 | 兰州大学校内举办】第19届复合医学工程国际会议(CME 2025)
第19届复合医学工程国际会议(CME 2025)将于2025年8月1日至3日在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会议由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ICME)主办, 兰州大学承办。
2025-08-01
【高层次|国际化|连续11届EI检索】第十二届行为与社会计算国际会议(BESC 2025)
行为与社会计算国际会议(BESC)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论坛,旨在汇聚来自人工智能、计算社会科学、自然语言处理、商业与市场,以及行为与心理科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和行业实践者,共同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2025-10-16
【院士报告,JPCS独立出版,EI检索】2025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SM 2025)
2025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SM 2025)2025年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国际学术会议(ICAMSM 2025)将于2025年7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沈阳举行。
2025-07-25
【IEEE出版|EI稳定检索|往届快至会后3.5个月检索】第五届计算机科学与区块链国际学术会议(CCSB 2025)
第五届计算机科学与区块链国际学术会议(CCSB 2025)将于2025年8月1日至3日在中国深圳市召开,会议旨在为计算机科学与区块链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促进合作的平台。
2025-08-01
【IEEE出版 | 往届提交后两个月检索】第四届半导体与电子技术国际研讨会(ISSET 2025)
2025年第四届半导体与电子技术国际研讨会(ISSET 2025)将于2025年7月25日-27日在中国西安举行。ISSET 2025将围绕“半导体”与“电子技术”等相关最新研究领域展开。
2025-07-24
【七专题会场|高层次专家报告|稳定检索】第二届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资源国际学术会议(SDER 2025)
第二届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资源国际学术会议(SDER 2025)将于2025年8月1-3日在中国深圳隆重举行。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08-01
相关资讯

7所高校,齐发Nature!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48190

39

2023-03-03

5所“双一流”,齐发Nature!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47504

20

2023-02-2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今日重磅Nature!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今日重磅Nature!

4508

6

2025-07-17

IF=44.6!武汉大学雷爱文团队,最新Nature Catalysis!

IF=44.6!武汉大学雷爱文团队,最新Nature Catalysis!

3923

4

2025-07-16

北京大学合作最新Cell

北京大学合作最新Cell

3972

5

2025-07-16

科研伉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最新Nature!

科研伉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最新Nature!

4548

4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