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系列期刊几乎覆盖了所有大学科领域。而近三年来,Nature更是基本是以每年3本新刊的速度不断扩张。
施一公团队近10年在Nature/Cell/Science等已发表76篇文章
施一公团队从2014年到2023年(截至2023年3月23日)在Nature (4篇),Science (14篇),Cell (7篇),Cell Research (9篇),PNAS(15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Protein Cell (3篇)及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5篇)等发表76篇文章(包括综述及研究论文,通讯作者的有68篇文章)(文章后附列表),专注于剪接复合物,核孔复合物及分泌酶等的结构解析。
3月8日,西湖大学理学院何睿华课题组连同研究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其性能远超传统的光阴极材料,且无法为现有理论所解释,为光阴极研发、应用与基础理论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
2023年3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张林兴、田建军及北京工业大学卢岳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Ferroelectricity in layered bismuth oxide down to 1 nanome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层状氧化铋的铁电性可达1纳米。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Nature发文!
近日,全球首台165米级预应力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在山东德州乐陵市成功完成安装,扎根于齐鲁大地,送电至千户万家。
近日,山西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西工大/长春科技学院/空军军医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四校联合发Science!
西北工业大学邱强教授和王文教授,长春科技学院李春义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黄景辉教授,吉林农业大学李志鹏教授等人首次描述了鹿角再生的单细胞图谱。
论文"Smoke-weather interaction affects extreme wildfires in diverse coastal regions"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于《Science》杂志,并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Science, 379,6631, 457-461 (2023)
近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的常林研究员及合作者受邀在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题为“Lithium niobate photonics: Unlocking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的综述文章,系统回顾了铌酸锂(LiNbO3,或LN)作为产生和控制不同波段电磁波材料的发展历史,并对铌酸锂未来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新年首篇《Nature》!南京大学团队在二维半导体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3年1月11日,南京大学王欣然教授、施毅教授带领国际合作团队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上以“Approaching the quantum limit i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contacts”为题发表研究成果,这是南京大学新年首篇《Nature》。
二维材料的层间电子耦合通过堆垛工程实现了可调和紧急特性。然而,它也导致了二维半导体中电子结构的显著演化和激子效应的衰减,例如,当单分子层堆叠成范德华结构时,过渡金属二卤素中的激子光致发光和光学非线性的快速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