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涨!研究生,读不起了
“这个研究生是读不起了。”
研究生学费,还在疯涨
以前读研靠着奖学金、助学金之类的补贴,基本不用自己掏腰包就能摆平。但是随着这几年研究生扩招,高校手里的资源早就捉襟见肘,连奖助学金都跟着 “缩水” 了。
如今,几万的学费早已不再稀奇,很多同学还没体验月入过万的生活,就已被迫承受月出过万的学费。
西南财经大学:25级会计专硕的数据分析与财务决策方向,从原本的6.8万元/2年,一跃提升至9.8万元/2年,而CFO与大数据决策方向则直接定价16.8万元/2年。 图源:西南财经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全日制通信工程硕士学费已经涨至9万元/3年,人工智能专业更是标价15万元/3年。南京师范大学:会计专硕(全日制)学费由2.5万元/年升至3万元/年。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 其实,这学费上涨的现象并非个例。 据统计,近两年全国39所985高校,至少有11所高校的研究生学费上涨,涉及58个专业。其中7所院校7个专业涨幅超100%。 就拿大家熟知的顶尖院校来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非全日制EMBA项目,学费为82.8万元;复旦大学的金融专硕,最新学费已涨至25.8万元。 涨学费是大势所趋?
但现实困境是,不少地区、学校的学费标准已经沿用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难以适应今日的“行情”。例如上海市自2000年以来,学费标准一直保持稳定,四川公办高校在2023年以前的通行学费标准于2004年制定。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落实到学校层面,其办学规模也在扩大,近年来物价上涨,高校的办学成本更是显著提升。
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社会捐赠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其中又以前两者为主。近年来,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拨款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均在4%以上,学费收入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滞后的收费标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的发展。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2020年引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中提到,各省应根据办学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落实并动态调整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此后,各省市均有相应学费调整动作。
这些变化,对于正在考研或者已经拟录取的同学来说,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 以前觉得考上研就万事大吉,现在光学费这块儿,就得好好掂量掂量: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学费,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压力真不小。 研究生学费的上涨,在无形中也提高了读研的门槛,让一部分想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同学,因为经济原因而犹豫不决,甚至放弃。 奖励与保障,并行!
在学费上涨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个人家庭的承受度。构建多元化的资助奖励体系,是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兜底”保障、积极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健全,构建了“奖、助、贷、免、勤、补、减”多元政策体系,覆盖高等教育所有教育层次、培养单位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江西省财政厅、教育厅印发《关于调整我省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的通知》,对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进行调整,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提高江西省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财政支持标准。
其中,硕士生由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博士生由每生每年10000元提高到12000元。
学费上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在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适时适当提高学费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