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论文,本科生审稿!
你的paper审稿人,可能是个本科生。
此前,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女物理学家Lenka Zdeborova发了这样一条推文:
图源:推特
大意是:她最近正在审核EPFL计算机科学院的研究生入学申请,却发现很多本科申请人都在申请中提到,自己有顶级ML(机器学习)领域会议的审稿经验。
于是这位物理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大佬发出了灵魂拷问:“如果很多同行评议都是由本科生完成的,那么我费心费力的去参加同行评议是图个啥啊?”
你以为审稿人是学界大佬、同行精英,但也可能是他们手下的本科生、研究生...
审稿陷入困境
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制度,但随着论文投稿量指数级增长(2008-2018年全球年均增长3.8%,中国达7.8%),审稿人资源严重不足。编委会难以匹配足够的外援专家,导致审稿周期拖延,甚至有“大佬”将任务委托给学生的情况。
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科研规模扩张与管理力量不匹配的矛盾,也有审稿无偿性导致的优先级冲突。学生代审虽能培养其学术能力,但暴露了学术评价体系的超负荷运转问题。
本科生审稿,水平就一定差?
不过,本科生审稿水平就一定差吗?还真不一定。
审稿人选拔通常要求博士学位或高水平论文发表经历,但部分本科生能力已超越平均研究生水平。例如,清华大学吴佳俊大三时即成为CVPR审稿人,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目前他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期刊审稿人库虽设门槛,但实际选择中,研究领域匹配度和学术潜力同样关键。因此,本科生参与审稿未必质量低下,尤其对于知名高校中科研突出的学生而言,其审稿意见仍具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科生担任审稿人——这一现象看似离谱,却折射出学术评价体系的人才危机。解决审稿压力与伦理争议,需通过制度化青年参与机制(如共同评议、青年编委)和政策支持,构建更可持续的学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