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缅怀吴尊友:曾发250余篇SCI,为抗击新冠三年白头......

2023-10-31
501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讣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五届中国民进中央常委吴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 

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公开资料显示,吴尊友,研究员,男,1963年生,汉族,民进会员,安徽医科大学本科(1980—1985)、硕士(1985—1988),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卫硕士(1991—1992)、流行病学博士(1992—1995),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的研究领域为:艾滋病流行病学、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项目评估等。


在学术方面,吴尊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及美国NIH课题等研究课题40多项,主持重大专项1项、NIH 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包括在《科学》《柳叶刀》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50多篇,是《牛津公共卫生教课书》作者,主编中国艾滋病防治英文学术专著两本。


阻断计划的先锋人物

让艾滋感染人数下降10倍


1991年,吴尊友被原卫生部选派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博士学位,其导师的研究方向正是艾滋病防治,由此开启了他与艾防事业的不解之缘。


随着学业的深入,吴尊友认识到,艾滋病的感染途径明确——经血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采取行为干预等一系列措施,艾滋病完全可防可控,感染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学成回国后,吴尊友将重点放在了艾滋病行为干预,在高危人群中开展防治试点。在他的推动下,我国于1996年启动了第一个娱乐场所艾防干预项目,提高性工作者的艾防知识知晓率及安全套使用率。


2004年前,国际上采取自愿匿名检测的方式,我国也效仿之。但多年的艾防经验让吴尊友深感,这种被动的防控措施无异于守株待兔,“对于传染病防控而言,不能将隐私绝对化,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扩大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


于是,在卫生行政部门支持下,吴尊友等人在疫情严重的局部农村地区进行了积极检测试点工作,检测采取初筛匿名、初筛阳性实名的方式。同时,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艾滋病防治法》也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了感染者的隐私权。


试点工作证明,积极检测能够促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发现。为了更好地发现更多感染者,卫生部积极推动对既往有偿献血者、吸毒者、失足妇女、男男同性恋者等重点人群的艾滋病病毒主动筛查,取得了良好效果——发现了更多的既往感染者,知道了感染者联系方式便于提供治疗服务,对感染者采取措施防止传播等。


尽管当时有很大的争议,但在此后的数年里,吴尊友借助联合国大会、世界艾滋病大会等各种平台,介绍中国的这一做法,并在《科学》杂志上刊文,介绍检测发现感染者对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意义。


最终,国际上逐步接受并采纳了中国经验。201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3个90%的防控策略目标,其中第一个90%的防控策略目标就是通过扩大检测使90%感染者被发现。为此,规划署的部门负责人还专门给吴尊友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明确表示借鉴了中国扩大检测的经验,并称赞了这一做法。


2007年2月,他作为第一作者在The Lancet上发表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论文,受到BBC、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报道;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在吴尊友的努力下,他将每年新诊断吸毒HIV感染人数,从2005年高峰时约2万人,缩减到2019年不到2千人,下降10倍之多,有效控制了HIV病毒的流行。


做学问勤勤恳恳

冲一线也毫不含糊


2019年,新冠爆发,作为疾控中心的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他最重要的职责是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其他专家一起,运用专业知识研判疫情走向。


2020年2月24日于JAMA杂志发表文章,题为CharacteristicsofandImportantLessonsFromthe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OutbreakinChina.SummaryofaReportof72 314CasesFromthe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


详细分析了国家疾控中心此前统计的72314例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篇论文也被Science评为当年被引次数最多的“十大新冠科学论文”,1年被访问近200万次,被引达3345次!


除此之外,为了给老百姓吃下“定心丸”,他也定期在微博上发长文,讲解疫情发展趋势、给出预防建议。


新冠疫情发生三年以来,因为随时都会有任务,吴尊友时刻都处于待命状态,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他内心也承受着压力。


不少时候,吴尊友不得不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之声。


对此,他回应道:


“作为专业人员,有的时候你得有这样一个胆识或者魄力去做这样决定,这样研判,这样能够把正确的信息及时告诉老百姓。比如,最近关于疫情基本控制这样一个研判,那么这样一个研判分析就是在全国性范围内大规模的流行结束了,或者说全省性的范围较大规模的流行就不大可能发生了。但是有些受众听完了以后,认为疫情过去了,就像非典一样就没了,就不会再来了,不会再发生了。


但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宣布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终止,就是新冠仍然是目前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新冠还对人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并没有说它就完全过去了。”


身患重疾

也要用尽最后的力气!

疫情爆发三年,吴尊友教授满头的黑发变成了白发。《面对面》专访吴尊友是提到“三年白头”的问题,吴尊友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应该说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们在一线工作,有些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压力更大,他们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贡献得更多。”

新冠疫情爆发后,吴尊友作为国家CDC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承担了大量工作。很多人不知道,吴尊友教授在2021年1月身体不适但因为工作太忙没有看病,2月的时候确诊了胰腺癌,在浙江做了手术。


去年夏天,癌症已经转移到了肺部,做了二次手术,体重也从135斤掉到了80斤。


没有靠巨大的流量来换豪车换大别墅,没有和药物有利益关系,没有下场为资本代言,他的病情因为忙碌熬夜发展迅速,他做着手术身体剧痛心里想的却是百姓,他在别人试图将病毒阐述成无害的益生菌时还依然坚持科学和正义。甚至除了在报告会等官方场合外,你很少能看到媒体专门采访他的视频。


正如有一位网友说的:身患重疾,也要用尽最后的力气,尽自己的一份力!


先生千古!


参考素材:
1.中疾控-吴尊友因病逝世,不举行告别仪式
2.健康报-吴尊友:全民参与,迈向零艾滋

3.博雅人物网-吴尊友

4.CDC疾控人-疾控专家吴尊友——身患重疾,也要用尽最后的力气!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中疾控、健康报、博雅人物网、CDC疾控人,由艾思科蓝整合撰写。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已收藏 0
点赞 2

学术会议

2023年第三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通信国(EIECC 2023) 将于2023年12月08日至10日在中国武汉举行。EIECC 2023将围绕“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通信”的最新研究领域
2023-12-22
ICoACE 2023会议主要围绕“航空航天科学、飞行物理学、空气热力学、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旨在为航空航天和控制工程专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发展人提供一个国际性合作交流平台.
2023-12-15
第八届清洁能源与发电技术国际学术会议(CEPGT 2023)将于2023年12月8-10日在武汉举办。本会议将专注研究和探讨清洁能源和发电技术领域,为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提供一个论坛,旨在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探讨生态电力、绿色发展。CEPGT 2023热烈欢迎您的投稿!
2023-12-15
第三届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国际学术会议 (IC2ECS 2023) 定于2023年12月1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会议主要围绕“电气工程“、”控制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主题展开。
2023-12-29
第九届能源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ESEE 2023)定于2023年12月29日至31日在三亚举行。会议主要围绕能源资源与环境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会议旨在为从事能源材料与电力电气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
2023-12-29
第三届智慧交通、能源与动力国际学术会议 (STEP 2023) 将于2023年12月15-17日在中国南京市隆重举行,大会旨在为从事智慧交通与物流、能源工程和动力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
2023-12-15
相关资讯

国家杰青两会提案:建议取消博士后申请35周岁年龄限制,大幅提高博新计划资助规模与待遇

“取消博士后申请年龄限制,提高对博士后的资助强度及规模,减少对博士后‘类学位’式的管理制度。”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的提案关切。

47946

23

2023-03-14

科学家颜宁离美归国!加入的深圳医学科学院非同寻常…

2022年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在深圳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

42863

23

2022-11-02

27岁手握8篇Nature!他14岁进中科大,18岁读博,如今...

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官网,曹原将于2024年7月起正式担任该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3466

2

2023-12-05

基辛格逝世:从学术怪才到传奇外交家,近百次访华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2578

2

2023-12-05

2348

1

2023-12-05

3242

2

2023-12-05

联系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