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科研人焦虑之最!发论文难、工资低、学术中年危机、延毕...如何破局?

2022-12-29
9197

2022年就要走到尽头了,这一年和大家一起见证了学术圈发生的各类事件,也看到了科研人们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


  • 博士毕业,毕业后考公还是教职,继续科研还是投身其他公司?


  • 年度大事国自然放榜,有人欢喜有人愁,还有人开始愁明年的申请怎么写?


  • 独立工作后,科研难,发论文更难;还要烦恼各种职称评定,家庭和工作的平衡......


对此,小编整理了“科研人2022年度烦恼”。同时,这些应该还是独属于科研人的“中年危机”。

延毕:35岁还没毕业

互联网行业有种说法,叫“互联网公司没有 35 岁以上的中年人”。35岁是职场分水岭,事业有成的都当上了管理层,失败的则很有可能开始送外卖、卖保险、开网约车。

但比35岁失业更扎心的,是——“35岁了,我还没毕业”。

坊间有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正常毕业的博士。”正常情况下,读完博士应该在29岁左右,但事实是,我国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在33.17岁左右,博士生的延毕率高达39.68%。

毕业了,教职一位难求,出路在哪里?


今年前有36岁女博士经历过博士后退站危机后找教职,却被现实打击的体无完肤;后有某双非高校院长声称拒绝接收深圳大学博士后的简历。

教职一位难求,为何大家还热衷找教职都不需要多做解释了,“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相信这一句话大家都能明白。如果不死磕教职,博士毕业还有什么出路呢?

一般博士的就业除了高校任教(俗称青椒),大致分为国企,外企,政府,博后,科研院所,学术编辑等等。

出路那么多,到底该怎么选呢?曾有过来人总结了博士毕业后的一些可参考要素:

  • 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参加项目水平=工作基础

  • 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领悟能力+对本领域的了解=创新能力

  • 工作基础+创新能力+一些运气=国家基金

  • 国家基金=课题组的经费+你的职业发展


总的来说,如何选择一条博士毕业的出路,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再仔细斟酌。只要自己想清楚了,做好权衡,便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为了自己的人生,都值得!


拿到教职了!穷,却让青椒成为“青焦”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谈国内经济问题时,顺带说了下国内博士生待遇问题。他说的很形象:我国有 40 万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他们每月收入仅 3000 多元。

其实待遇不高的不仅博士生,高校青椒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如果以每个月1万块(税后)作为标准,个人估计相当多的青椒达不到(大多数一二本院校),其中很多省份刚毕业的青椒估计也就能拿个3000-5000块,比如经常因为待遇低上热搜的某几个省。

但其实今年下半年来,已有多所高校发布并实行了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如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

在其他媒体平台,也看到有青椒爆出自己涨工资的喜讯:

坐标济南的@是XXXX呀:从6k+涨到9k+

坐标北京的@匿名用户:到手从5k+涨到7k整(相信大家了解帝都的物价水平...)

如何保证青年教师能“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教学与科研,也逐渐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在2021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便印发指导意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提出了高校教师发展支持系列举措。

比如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青年教师待遇;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等。

各种年龄限制:
科研人的“中年危机”30岁就开始了

前文提到教职一位难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年龄。

近年来,我国博士后申请有了新的规定,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部分院校要求更严,年龄必须在32周岁以下。

而那些选择直接应聘高校教职的博士,同样面临着年龄限制,目前本科二本以上高校讲师普遍只招35岁以下的博士、博后,甚至有些学校引进副教授,都要求不超过35岁。

就算侥幸拿到教职,科研人也依然不得放松,必须马不停蹄地准备基金项目、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申请,以便在高校站稳脚跟。

35岁是申请一些科研资助项目和人才计划的关键节点,特别是作为高校“青椒”科研“第一桶金”的青年科学基金,不仅决定了年轻人的科研生涯能否顺利“开张”,还与其他项目申请、职称评定密切相关,影响重大。

以青年科学基金为例,科研资助项目申请难度逐年增加,但年龄限制却始终没有放松,男性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女性年龄不得超过40周岁。

在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评审中,约有8.2万个“本子”落选,每一个落选的本子背后,都是一个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博士失落的学术生涯。

论文内卷:本科生都开始发SCI论文了


前段时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018 级本科生王华撰写的综述文章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中科院 JCR 一区,IF:23.168)上在线发表。根据校方回应,该论文是目前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 2018 级本科生以独立一作发表 SCI 论文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一篇


这种级别的SCI,是连绝大多数硕博士生都望尘莫及的高度,但更卷的是,现在的本科生不仅在论文质量上屡破新高,在论文数量上也是惊人

  • 兰州大学本科生31篇论文,SCI论文9篇。

  • 华东师大本科生发表论文17篇,SCI一作6篇。

  • 浙师大女生本科期间一年连发8篇SCI。


这真的是要卷疯了......

除了上述这些,小艾还想增加一个,小艾认为是科研人年度焦虑之最——新冠,因为大家阳不阳都会焦虑!

面对焦虑,如何破局?


1.充实自我,提高竞争力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博士在读期间都应该珍惜时光,充实自我,不断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 如果有志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在校期间需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与实验能力,发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 如果希望进入政府部门工作,需要认真准备相关考试,同时确保自己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

  • 如果希望进入企业工作,在校期间可有意识地积累“产-学-研”合作资源,在不影响毕业的前提下尽量多参加实习实践,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2.“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做好职业规划

博士毕业时一般年龄偏大,试错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在读期间积极探索职业生涯,做好职业规划。

可以通过实习、与目标行业在职员工交流等方式,了解行业的基本情况、发展途径、薪资待遇,思考是否适合自己。应当树立“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的观念,努力实现自己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尽量避免陷入低质量的焦虑,也不要轻易盲从,找准职业目标,坚定职业选择,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3.不要死磕一条路,灵活变通

博士们应该正视,相较于本科和硕士和博士而言,博士就业确实面临着岗位少、难度大等问题,因此博士们也要学会变通,在课程修读、撰写发表论文、实习、毕业、就业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心态,避免长时间地陷入不良情绪
不知道对于大家来说,属于自己的“年度焦虑之最”是什么呢?

无论是什么,都希望2022年的焦虑和烦恼能最终留在2022,在2023年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素材来源青塔人才、科研岛、学术论文指南等,由艾思科蓝整理撰写,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已收藏 0
点赞 3

学术会议

2023年第三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通信国(EIECC 2023) 将于2023年12月08日至10日在中国武汉举行。EIECC 2023将围绕“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通信”的最新研究领域
2023-12-22
ICoACE 2023会议主要围绕“航空航天科学、飞行物理学、空气热力学、人工智能、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旨在为航空航天和控制工程专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发展人提供一个国际性合作交流平台.
2023-12-15
第八届清洁能源与发电技术国际学术会议(CEPGT 2023)将于2023年12月8-10日在武汉举办。本会议将专注研究和探讨清洁能源和发电技术领域,为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提供一个论坛,旨在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相关领域的学者,共同分享研究成果,探讨生态电力、绿色发展。CEPGT 2023热烈欢迎您的投稿!
2023-12-15
第三届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国际学术会议 (IC2ECS 2023) 定于2023年12月1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会议主要围绕“电气工程“、”控制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等主题展开。
2023-12-29
第九届能源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进展国际学术会议(ICAESEE 2023)定于2023年12月29日至31日在三亚举行。会议主要围绕能源资源与环境工程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会议旨在为从事能源材料与电力电气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会交流。
2023-12-29
第三届智慧交通、能源与动力国际学术会议 (STEP 2023) 将于2023年12月15-17日在中国南京市隆重举行,大会旨在为从事智慧交通与物流、能源工程和动力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
2023-12-15
相关资讯

国家杰青两会提案:建议取消博士后申请35周岁年龄限制,大幅提高博新计划资助规模与待遇

“取消博士后申请年龄限制,提高对博士后的资助强度及规模,减少对博士后‘类学位’式的管理制度。”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戚益军的提案关切。

47959

23

2023-03-14

科学家颜宁离美归国!加入的深圳医学科学院非同寻常…

2022年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在深圳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

42872

23

2022-11-02

27岁手握8篇Nature!他14岁进中科大,18岁读博,如今...

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官网,曹原将于2024年7月起正式担任该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3485

2

2023-12-05

基辛格逝世:从学术怪才到传奇外交家,近百次访华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2598

2

2023-12-05

2368

1

2023-12-05

3257

2

2023-12-05

联系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