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会议论文可以有通讯作者吗
2025-11-18
32
在学术研究领域,作者署名规则是论文投稿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学术贡献的认定,也影响着后续的学术交流。对于许多初次向EI(工程索引)收录的国际会议投稿的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来说,会议论文的署名规则,特别是“通讯作者”的设置,常常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与SCI期刊有着相对统一和明确的规定不同,不同EI会议在作者署名政策上可能存在差异。本篇艾思科蓝小编就为大家介绍“EI会议论文可以有通讯作者吗”。
一、通讯作者的角色与职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通讯作者在学术论文中的基本功能。通讯作者,通常被视为论文的法定联系人和责任方。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在投稿、审稿和修改阶段与期刊或会议编辑部进行所有沟通;负责解答审稿人提出的疑问;在论文被接收后处理版权转让、校对等后续事宜;并作为论文发表后外界寻求交流或质疑的首要联系人。这个角色一般由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或导师担任,以确保学术责任的连续性。
二、EI会议的特殊性:惯例与多样性
EI会议论文能否设置通讯作者,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这主要取决于具体会议的规定。与许多传统SCI期刊强制要求或默认设置通讯作者不同,EI国际会议的组织形式非常多样。一些历史悠久、运作模式接近期刊的顶级会议(如IEEE、ACM旗下的部分知名会议),其投稿系统可能完全复制了期刊的模板,明确提供了标注通讯作者的选项。在这些会议上,设置通讯作者是常见且被鼓励的。
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EI会议,其投稿系统可能非常简化,作者列表只要求填写姓名和单位,并没有提供专门的“通讯作者”标注栏。在这种情况下,会议组织方通常会默认将论文的第一作者视为主要联系人。如果未作特殊说明,所有与论文相关的通讯事宜都会自动指向第一作者。
三、如何确认与操作:给作者的实用建议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作者在投稿前采取主动核实是关键的一步。以下是几点实用建议。
第一,仔细阅读会议指南。在确定目标会议后,应首先在其官方网站上仔细查找“作者指南”、“投稿须知”或“常见问题”等板块。部分会议会在此明确说明其作者署名政策,例如是否允许标注通讯作者,以及如何标注。
第二,检查投稿系统。在进入实际的论文提交页面时,认真浏览每一步填写项。如果系统提供了“指定通讯作者”的复选框或下拉菜单,那么直接按照提示操作即可。如果系统中完全没有相关选项,则意味着该会议可能不正式支持这一角色。
第三,采取变通标注方式。如果会议未提供官方标注途径,但研究团队内部有明确的通讯作者安排,一个变通的方法是在论文首页的脚注中加以说明。例如,可以在作者名单相应人名的右上角添加星号(*),并在页脚注明“*通讯作者:并提供电子邮箱”。这种做法虽非官方强制,但能向读者清晰地传递信息,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学术惯例。
四、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关系
理解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区别与联系也很有必要。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第一作者通常被视为研究工作的主要完成者和论文的执笔人,是科研创新的核心贡献者。而通讯作者则更多体现其学术指导者和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两者的身份可以重合,即由同一个人同时担任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在独立研究中很常见。在导师指导学生的合作模式下,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作为通讯作者则是另一种普遍情况。无论会议是否正式标注,团队内部对贡献和责任的界定应当清晰。
总而言之,EI会议论文是否可以设置通讯作者,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会议政策来判定的问题。作者在投稿前的尽职调查是确保署名规范、避免后续麻烦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