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能催稿吗
SCI投稿能催稿吗?临近毕业季,或者职称评定在即,很多科研工作者的邮箱里,除了日常邮件,可能还静静躺着一篇处于“Under Review”状态数月的SCI论文。看着纹丝不动的状态栏,内心难免焦急:到底能不能发一封邮件去催问一下期刊编辑呢?这封邮件该如何写,才不会适得其反?这确实是投稿过程中一个让人纠结又普遍的问题。
一、 催稿的可行性与时机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向期刊编辑部进行礼貌、恰当的催稿询问,是完全可行的学术沟通行为,并非禁忌。期刊编辑理解作者对研究成果进展的关切。然而,关键在于“时机”和“方式”。
一个基本的时间窗口是期刊官方给出的“平均审稿周期”。大多数期刊会在其网站上公布这个信息,例如“平均审稿周期为8-12周”。如果您的稿件审理时间已经明显超过了这个周期的上限(比如超过了12周),那么发出询问邮件就具备了合理性。反之,如果投稿才过去两三周,远未达到平均周期,此时催稿则显得过于心急,可能会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
此外,还需要留意投稿系统的状态。如果稿件状态长时间停留在“With Editor”或“Under Review”却毫无动静,在超过平均周期后询问是合适的。但如果状态显示为“Decision in Process”,通常意味着编辑正在做最终决定,此时最好耐心等待,频繁催促反而可能干扰其工作。
二、 如何撰写一封得体的催稿邮件
一封成功的催稿邮件,核心在于“礼貌、简洁、提供必要信息”。它不应该是一封充满抱怨和焦虑的质问信,而应是一封旨在解决问题的职业问询函。
邮件的主题需要清晰明了,建议格式为:“Query Regarding Manuscript [您的稿件编号]”。稿件编号是编辑快速定位您稿件的关键,务必准确填写。
在邮件正文中,开篇应先表达对编辑和审稿人辛勤工作的感谢与理解。例如:“尊敬的编辑您好,感谢您处理我们的稿件 [稿件编号]。我们理解审稿过程需要时间,并对您和审稿专家的付出表示感谢。”
接着,清晰地陈述事实:您的稿件标题是什么,于哪一天投稿,目前状态如何,并且已经超过了期刊公布的常规审稿周期。这部分要客观,不要加入主观猜测或情绪化语言。
然后,可以委婉地提出询问目的。例如:“我们想冒昧地询问一下稿件目前的审稿进度,是否存在任何我们可以协助提供的信息,以确保审稿流程顺利进行?” 这样的表述显得谦逊且有合作精神。
最后,再次表示感谢,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整封邮件应力求简短,抓住重点,让编辑能快速阅读并理解您的诉求。
三、 催稿可能带来的结果与应对
发出催稿邮件后,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最理想的情况是,编辑很快回复,告知您稿件的最新进展,比如审稿人已经返回意见,编辑部正在综合评估。这能有效缓解您的焦虑。
也有可能,编辑回复说会催促审稿人,请您继续耐心等待。这时,您的目的已经达到——稿件回到了编辑的注意力范围内,您只需要继续等待即可。
还存在一种可能,即邮件发出后石沉大海,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在这种情况下,不建议短期内重复发送。可以等待一到两周后,如果依然没有消息,可以考虑用同一封邮件再次礼貌地发送一次,或在邮件主题中注明“Follow-up”。
需要认识到,催稿行为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拒稿。期刊的审稿决定主要基于论文的学术质量。然而,如果催稿方式不当,如语气强硬、过于频繁,可能会引起编辑的反感,从而影响其对您和您所在研究团队的观感。因此,始终保持专业和尊重的态度是底线。
总之,SCI投稿过程中的催稿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在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沟通,是作者应有的权利,也是推动学术进程的一种积极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