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中国人民大学是怎么样的一所大学院校呢?

2022-06-08
2808

中国人民大学是怎么样的一所大学院校呢.jpg

  中国人民大学是怎么样的一所大学院校呢?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中国人民大学吧,那么不知道大家对中国人民大学有过什么样的了解呢?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类的公办大学,是国家985、211工程院校。那么中国人民大学到底值不值得报读呢?下面艾思科蓝小编跟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所大学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哲学、政治学获评A,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就是今天艾思科蓝学术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还需要了解更多此类学术资讯,可以留意我们网站的更新或者联系站内小编咨询更多信息。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艾思科蓝小编在此预祝各位考生考神附体,金榜题名,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院校吧。


已收藏 0
点赞 0

学术会议

【IEEE出版|往届会后3个月EI检索】第三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AIAC 2025)
第三届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将于法国巴黎举行,本次会议将带来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系统设计、自适应控制、机器人技术等多个前沿话题的精彩演讲和研讨,将激发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科技创新。
2025-10-15
【IEEE出版|往届快至会后2个月检索】2025年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EIECS 2025)
2025年第五届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EIECS 2025)将于2025年9月26-28日在中国青岛举行,会议由长春理工大学主办,青岛大学承办,欢迎广大学者参与。
2025-09-26
【稳定检索|线上线下参会|马理工主办】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
第十一届建筑、土木与水利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ACHE 2025)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马来西亚新山市隆重举行。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投稿与参会交流。
2025-10-17
【9.19最终截稿 | 海口召开 | 往届会后4个月EI检索】第三届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oTCCT 2025)
第三届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oTCCT 2025)将于2025年9月27-29日于海南海口召开。EI检索稳定,会议由海南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主办,EI快检索
2025-09-27
【EI-JA期刊同步征稿|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5)
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 2025)将于2025年10月24-26日召开。本届会议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
2025-10-24
【EI会议论文|IEEE出版】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际研讨会(AIIM 2025)
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国际研讨会(AIIM 2025)将于2025年9月19-21日在中国成都隆重举行,旨在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机械自动化”等学术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促进学术交流。
2025-09-19
相关资讯

SCI一区文章和二区文章有区别吗

SCI分区是众所周知的,一区文章和二区文章其实也是相对于期刊的分区来说的,一区文章就是发表在SCI一区期刊上的文章,二区文章就是发表在SCI二区期刊上的文章,由于SCI分区共分为四个区,一区学术价值最大。

294058

0

2021-04-21

hm² 是什么单位?hm² 怎样换算?

hm² 是一个什么单位呢?hm² 怎样换算?它与我们常见的单位的换算又是怎么样的?本期艾思科蓝​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hm² 这个单位。

135126

1

2021-11-17

EI会议论文多久可以检索

EI会议论文多久可以检索?在学术研究领域,EI(工程索引)会议论文的发表与检索是衡量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论文被录用后,最为关心的便是检索时间,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成果的正式认可与后续应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EI会议论文的检索流程及时间范围,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学术工作。

522

0

2025-09-05

学术会议总结怎么写

学术会议总结怎么写?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汇聚了领域内的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撰写一份系统而深入的会议总结,不仅有助于巩固个人学习成果,更能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一份优秀的会议总结,应当超越简单的议程罗列,而致力于捕捉会议的精髓,提炼学术洞见,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启发。

544

0

2025-09-05

学术会议是做什么

学术会议是做什么?在人类知识体系的演进历程中,学术会议始终扮演着关键却常被忽视的角色。它并非仅仅是学者们定期聚会的仪式,而是一个集思辨、碰撞、验证与合作为一体的知识生产场域。从古老的哲学沙龙到现代的国际学术峰会,这种知识交流形式不断演变,却始终坚守其核心使命:在对话中突破认知边界,在争鸣中孕育理论革命。

216

0

2025-09-05

学术会议有什么级别

学术会议有什么级别?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者互动以及传播研究成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学术会议并非同质化的存在,其级别、规模及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

353

0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