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基本情况】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5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坐落于世界旅游名城、水电之都宜昌市。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在全国一本招生。 学校是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重点打造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综合实力】 学校大力实施“学术立校、需求导向、特色发展”三大战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已发展成为水利电力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1000强,位列US News世界大学工科排名全球740位,位列武书连2025年综合实力排行榜176位,位列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第145位,位列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全国第156位。学校综合实力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三位。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土木水利、能源动力),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4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9大学科门类。水利工程学科列为湖北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3‰。 【师资力量】 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9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59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51人,硕士生导师2106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40余人,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340余人。聘请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科战略科学家。20名教师入选ESI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榜单。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参与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0个。为水利电力行业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聚焦国家能源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前沿,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建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方高校国家级能源和环境材料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4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5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2024年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20余项,2000余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位列国内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行榜第103位、中国高校专利实力100强榜单第65位,均居湖北省属高校第1位。学校被评为“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先进高校”,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巴楚医学》等学术期刊。 【开放办学】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学校现有来华留学生1850余人,居全国高校前50位,湖北省属高校第1。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高质量承办“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遴选教师赴联合国工发组织任能源专家。学校九歌民族乐团、求索舞蹈团分别赴法国、西班牙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三峡大学-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神舟十四号航天组与非洲青年天宫对话”活动,产生广泛社会反响。学校获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2个,获批承办全国首个“水利电力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国际编号216319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三峡大学星”,是中国第14颗以大学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学校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创的3.2米口径射电/毫米波望远镜系统——“三峡南极眼”,在南极中山站正式开展银河系NH3分子谱线观测研究,助力国家极地科研新突破。 二、招生计划及招生专业
我校2026年拟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约140人,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科研博士计划。最终可招生人数以教育部2026年下达计划为准,最终学费标准按物价部门批准执行。博士招生专业目录见附件。
三、招生方式 1.“申请-考核”:指面向硕士研究生,采取“申请-考核”方式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2.硕博连读:指面向在校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选拔符合学校及各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条件的招生方式。 3.直接攻博:选拔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招生方式。 四、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学校体检要求,年龄不超过45周岁(截止时间2026年9月1日)。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5.“申请-考核”制考生应是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或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之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五、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我校于2012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简称少骨生),2023年开始招收博士少骨生,国家少骨生源地范围内考生。 少骨生招生实行“自愿报考、定向招生、择优录取”。所有被录取少骨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且须签订定向就业合同,毕业后回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未尽事宜,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执行。 六、报名 1.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及缴费时间为2025年12月1日至2026年1月15日。 考生登录指定网址进行网上报名和缴费,未在规定时间内或未按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和缴费者视为报名无效,不能进入博士招生后续环节。报名缴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2.提交材料清单 (1)两位相关专业正高级职称专家的推荐书。 (2)有效居民身份证(正反面)。 (3)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应届硕士提供本科学历、学位证书,入学前须补交硕士学历、学位证书)。 (4)①已毕业硕士生须提供硕士的《教育部学历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应届硕士须提供硕士阶段的《教育部学籍在线认证报告》②境外学历学位获得者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5)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管理部门成绩公章或档案所在管理部门公章)。 (6)招生学院要求的材料和申请人自愿提供的其他相关材料。 3.提交要求 (1)考生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如实提供上述所列申请材料。考生必须保证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对于弄虚作假或提交的信息经查不符合事实者,将取消其报考、录取资格和入学资格。 (2)考生须在报名期间按照招生学院要求的方式提交上述申请材料,逾期未提交或所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者,按放弃报考处理。 七、考核与录取 考核录取办法见招生学院实施细则。 录取工作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学校根据招生规模,考核结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录取名单。 八、学制、学费、奖助学金 1.学制与学费 “申请-考核”:学制为4年,学费标准为1万元/年。 直接攻博:学制为5年,学费标准为1万元/年。 硕博连读:博士阶段学制3年,学费标准为1万元/年。 如需延长学习年限,按学校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 2.奖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13000元/年。 (2)国家奖学金:30000元/年。 (3)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评选标准按照《三峡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执行。 若学校对上述奖助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则按新标准执行。 九、联系方式 1.三峡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717-6392638,6393256 学校网址:http://www.ctgu.edu.cn 学校研究生院网址:http://sxdxyjsy.ctgu.edu.cn/ 学校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政编码:443002 2.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代码 学院 联系方式 001 水利与环境学院 办公室:0717-6392165,6393296 邮 箱:shyjsb@ctgu.edu.cn 网 址:https://hee.ctgu.edu.cn/ 002 土木与建筑学院 办公室:0717-6393926 邮 箱:dzxk@ctgu.edu.cn 网 址:https://tmyjz.ctgu.edu.cn/ 004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办公室:0717-6392670 邮 箱:dqygb@ctgu.edu.cn 网 址:https://newee.ctgu.edu.cn/ 006 经济与管理学院 办公室:0717-6395485,6392630,6392191 邮 箱:jgxyyb@ctgu.edu.cn 网 址:https://jg.ctgu.edu.cn/ 十、招生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