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葛一君老师、刘峰老师,联合招收博后/博士/硕士/实习生
学院及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SJTU)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学校始建于1896年,前身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创建的南洋公学,目前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C9联盟),以工科、商科、医学见长。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各大全球排名居于50上下,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浦东、崇明等校区。优势学科包括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船舶海洋、安泰经管及临床医学。科研成果突出,参与国产大飞机、航天等国家重大项目。校友涵盖钱学森等知名科学家,国际化程度高,与MIT、密歇根大学等全球高校深度合作。
其心理学科建设始于2003年,并于2011年、2014年分获心理学、应用心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审核增列应用心理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4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揭牌成立,首任院长为傅小兰教授。心理学院旨在培养“求实学、务实业”,具有国际化视野、扎实专业基础、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心理学人才。学院将加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和人才培养水平,将注重结合社会现实提出服务人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学解决方案。学院以“心理学+人工智能”为办学特色,以高水平的“教、研、管”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重点布局临床与健康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管理与社会心理学三个学科方向,开展跨学科研究教学。学院未来将聚焦学科领域中的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产出一批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和响应国家需求的应用产品,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知名心理学教学、研究和智库机构。
联合招募导师简介 葛一君博士于2025年4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担任长聘教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领导视觉计算与神经调控课题组。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心理学系,其后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重点探究复杂视觉感知、意识及元认知的神经机制。其研究整合多模态神经影像与电生理技术(7T超高场fMRI、MEG/EEG、sEEG、ECoG)与计算建模方法,结合深度学习方法解析视觉信息的神经编码机制;同时运用神经调控技术(包括tTIS)探究人脑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可塑性。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课题组网站:https://psychology.sjtu.edu.cn/tsml/389.html 研究方向: 视觉认知与意识的神经机制 类脑计算与神经建模 认知神经调控与应用 刘峰博士于2025年3月作为助理研究员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并以联合PI身份加入傅小兰教授的表情识别与情感计算研究组。曾于2023-2024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上海纽约大学与清华大学展开访问学习工作。 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计算心理学、计算精神病学、可计算情感等计算机与心理学交叉学科方向,重点关注在表情与情感障碍识别、情感认知与神经调控等新兴技术。他的研究涵盖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且关注技术落地应用,包括情感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特质情感的神经机制发现与调控等。他的成果发表在IEEE/CVF CVPR、IEEE T-AFFC、IEEE T-CSS、IEEE T-BIOM、spj Intelligent Computing、Neural Networks等情感计算领域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入选CAAI AIR、Applied Science青年编委,同时以客座编辑身份主持包括SSCI Q1期刊Journal of Intelligence等多个期刊。同时,也担任CVPR、AAAI、 IJCAI、CSCW、CHI、CASA等国际顶级会议的AC/PC和T-AFFC、T-AI、T-EC、PR等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学院主页:https://psychology.sjtu.edu.cn/tsml/332.html 研究方向: 微表情/动态表情识别与量化计算 障碍情绪识别与计算 情绪感知与认知神经调控 申请条件 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者一般应是未毕业的在校生,并就读于心理学、计算机类、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需修过编程类课程(Python等),具备计算思维与技术实现能力且热爱科研,积极主动,具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思考力和执行力。在认知心理学、多模态脑影像、电生理、情感计算、行为实验、神经调控等相关方向的科研经历或文章发表者优先,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与写作能力。博士研究生申请具体要求请参考学院要求,博后要求请直接联系面谈。 您将获得 参与前沿交叉技术领域的科研机会 发表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论文的机会 稳定和系统性的交叉学科方向科研指导和训练 丰富的国际合作与发展机会 申请方式 邮件标题:[攻博申请/攻硕申请/实习生申请]+研究方向+所在学校+专业+姓名 邮件附件:个人简历、本科/硕士成绩单及代表性科研成果 发送至:yijun.ge@sjtu.edu.cn, liu.feng@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