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 许瑞芳
  • 所属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 所属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职称: 副教授
  • 导师类型:
  • 招生专业:
  • 研究领域: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3.9-2006.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史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0.9-2003.7: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6.9-2000.7:华东师范大学法政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工作与研究经历 2012.10-至今:复旦大学社科部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2008.8-2009.8: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人类发展系 访问学者。合作教授为 Judith Torney-Purta教授,从事公民教育比较研究 2006年7月-2016年4月份留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 2016年4月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1. 公民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必修课) 2. 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必修课) 3. 演讲与口才(专业必修课) 硕士研究生课程: 1. 德育理论与实践(学位专业课,必修) 2. 思政教育专业外语(学位专业课,必修) 研究领域: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德育理论与实践、近现代教育变革 主持科研项目: 2013.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二等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资助编号2013M531135),在研中。 2012.12-: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学校积极公民培育研究: 理念、方法和技能”(项目批准号CEA120115)在研中。 2012.2-2013.1: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委托课题“2012年澳门国民身份认同与国民教育调查研究”,(项目号:48800390) 已结题。 2009-2010,华东师范大学校核心课程《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已结题。 参与的科研项目: 2013年1月至今,参与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文件修改工作 2013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课题“新时期雷锋精神学习与实践研究——基于榜样教育的视角”,(项目编号 2013-B-003)第一参与者,在研中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变革中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反思”(11JJD990011),主要成员,已结题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类学科核心能力模型预测平框架研究”(11JJD880009),主要成员,已结题 2011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系列研究项目“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整体规划研究(B)”(2011JG003-XAG075);第一参与者,已结题。 2010年度上海市教委课题“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第一参与者 2009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外比较研究(2009XAL002)” 第一参与者,已结题。 200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研究(2008XAI002)”; 第一参与者,已结题。 2008年:国家“985工程”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创新基地项目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基地课题“文化资源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研究”研究,已结题。 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百年改革进程中的教育思想与文化差异研究(05JJD880061) ,主要成员,已结题。 著作及参著: 许瑞芳主撰:《2012年澳门国民身份认同与国民教育调查研究总报告》,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出版,2012年。 《教育学名著导读》(袁振国主编,学习出版社,2012年),撰写《内圣方能外王——孟轲与〈孟子〉》 《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黄书光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撰写第八章(完成4.8万字),该书获2012年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本人排名第四 《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黄书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参与撰写2章,7.5万字,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冯刚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著者,2万字 《教育管理辞典(第三版)》(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编写辞条18条约2万多字; 《健康是金:在大学里拓展身心素质》(杨咏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任编委参与提纲编订、统稿等工作,并独立承担第五章的写作; 《新编大学德育》(邱伟光、张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独立承担第8章的写作 《企业文化新论》(许德明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独立承担第7章的写作。 《上海青年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和华东理工出版社2002年),承担70多条目的编撰,完成文字3万多字; 《现代公共关系》(李继荣、邱伟光主编,东方出版社2002年),独立承担第十章的写作; 资助与荣誉 2008年8月-2009年8月: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2007年12月:“06-07”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思政工作者称号,荣获“华夏”奖教金 2007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学术交流与会议 2013年12月6日-8日 海南师范大学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第三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发言题目:中国梦与学校积极公民培育 2013年6月26-30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国立大学亚太道德教育网络(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APNME)第八届年会,在并行会议作 “The problems of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oriented model in western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revision”的主题报告。 2013年5月25—26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培养有责任的年轻公民的比较研究”中美学术研讨会。发言题目:“Service-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Active Citizen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服务学习与美国积极公民的培育) 2013年4月22日,复旦大学社科部专题讲座:《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基于概念的解析》 2013年4月19-20日,上海市教委与复旦大学主办“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全国研讨会”,发言题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能力的思考。 2013年3月29日-30日,漳州师范学院主办“制度伦理国际研讨会”,发言题目:公民品德对制度运行的支撑——基于积极公民培育的视角 2013年3月2日,上海社科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榜样”学术论坛,发言题目:从榜样教育模式看“学雷锋” 2012年12月7日-9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发言题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 2012年6月15-18日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亚太道德教育网络(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APNME)第七届年会”,并行会议作“Reform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arly Times”的主题报告 2011年10月24日-28日,南京参加The 37th Conference of Association of Moral Education(国际道德教育学会第37届学术讨论会和 “亚太道德教育网络(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 APNME)第6届年会,并行会议主题报告:Service-learning and social practice:the different way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2010年4月3日-4日,南京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心灵教育”高层论坛,提交会议论文:海外学习与世界公民培育 2009年10月28日-30日,杭州师范大学“2009年社会科与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公民服务: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 2009年6月14日-16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9年服务学习研究新兴学者研讨会”提交“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service-learning in the USA and social practice in China Education”论文入选,获得此次研讨会的资金资助,并在并行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 2008年10月17-19日,美国弗吉尼亚Arlington,参加15th National Forum on Character Education 美国品格教育第15届全国年会。 2008年9月22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参加Annual Conference of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izenship 美国公民身份学会年会

确定
匹配导师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