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关系不错的同学,都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一个进口,一个国产,他们都特别笃定,如同我的左右手一般对称。
进口男博士完全是“先天性获得型笃定综合症”,尤其对自己想干的事儿,一条道走到黑。他比较勤奋,我这样在学习上并不犯懒的学生鼾声奏响时他还在看书思考,文章见诸大刊,即便曾经在申请留学暂时受挫时蜗居校外出租房,依旧志向不改。读博四年里跟着某名师认真读书、满世界参加学术会议、做劳工研究等社会实践,可谓“青春不留白”。每当他路过北京,我都欣然招待,为这样的精彩人生鼓与呼。他的笃定和不妥协还表现在生活上,作为一个原装北方人,热带的潮湿多雨和迥异的生活习惯让他四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江山北望,只盼早点毕业返回北京,吃上点家乡的炖菜。他毕业只想进北京那几所一流高校谋教职,否则就去国外读博士后,京外高校也免谈。我有些担忧地说:今年高校毕业人数699万,新中国历年毕业生人数之最啊,别再挑肥拣瘦了吧,亲?他笃定地说:我要“学术共同体”。她干部家庭出身,家族的地位和荣誉让她异常刻苦,本科原始成绩单,媲美那些为出国而改成绩的人最终拿给外国高校看的版本。她读博一方面是自己长期刻苦学习形成惯性,另一方面,在一个讲究光宗耀祖且盛产煤老板的北方省份,当公安局长的老爸需要女儿的博士学位来镇住气场。她丝毫没有辜负家族的希望,博士四年中,写论文、去美国交换、和心仪的才子男博士结婚,整个过程就像彩排过一样顺遂。她是个很自律的人,节制、谨慎、极具条理性,尊敬师长,每次同学见面她总是满腔忧患地说出自己目前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大家帮助进步。前次她说找工作并不顺利,男友进了央企,她只求有个京户的高校稳定工作。我知道她在谦虚,现实主义的逻辑就是这样:先假设一个一般都能达标的简单目标,然后笃定地努力,然后取得比假设更好的结果,皆大欢喜,一团和气。这两位博士的学术取向差别较大,分若参商,但两人性格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特有自己的主见,喜欢坚定地干自己规划的事情。读研时他们身上的这种特质就很明显,那时他们就一个想法:“我要读书”,活脱大龄版希望工程照片里大眼妹苏明娟的广告,就业形势或者博士招考情况这些并不太能让他们产生焦虑。四年博士岁月,除了让他们笃定的心态愈发强大,也让他们更加精英主义。男博士一心只想回我们的母校任教,宁缺毋滥,南方的一些名校的橄榄枝也被他砍断,除了他坚定地爱北方,分分钟跑去外国做博士后的选项也留了后路;女博士刚刚笃定地拒绝了某著名传媒院校的offer,她说东五环外那种攒资料跑课题拉关系的生活满足不了一塔湖图培养出的“情怀”。说实话以今年高校毕业生的白菜价,他俩的行为是高风险的,但笃定的人往往好戏在后头,如同当年截止毕业都没找到工作的同学现在混的最好,男博士最近就收到些国外的研究机会,女博士则顺利拿到了海淀某著名工科大学的offer,身边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核心机密。研究我们这种人文社科交叉领域的博士,无疑有点脱离群众,前途一般不被看好。除了整天在批判还是实证、马克思主义还是自由主义的外国文献故纸堆里翻滚,还得经常和那些“死去的白人男性”打交道,这样不接地气的领域,会让你跟一个路人解释五分钟都未必能让对方了解你在讲什么。作为老同学,我很清楚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他们的读博的初衷:因喜欢,故坚持。无论是男博士拿学术当生命还是女博士要好好学习光耀门楣,他们都是喜欢学术的,都在很早的年纪就有了规划并且笃定地朝那个方向走,就像孩子们梦想着长大了去做厨师、水手或消防队员一样,单纯而勇敢。这条路不那么容易,真正的读博是种类似于苦修的体力活,得早起晚睡坐冷板凳克勤克俭,四年里他俩过得也都辛苦。或许是因为结婚好处多多,所以女博士只是有点内分泌紊乱掉头发,男博士则比较惨,去年得了抑郁症,拍的照片常常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但他谈起学术却异常地兴高采烈面色红润。美国犹他大学助理教授Matt Might对博士的概念做过一个形象解释:把整个人类的知识比作一个圆环,我们小学到大学所学只不过覆盖了圆环中心的一小块圆形,当我们接触了专业,相当于在小圆形的某个方向上开始有个突出部,进入博士阶段,当你大量阅读文献,你的突出部会和人类整个知识的圆环相交,这个交点会是一个非常具体和细微的问题,这就是你的博士研究方向、本专业的最前沿。当你经过多年苦苦探索之后,这个小的相交点会将圆环顶起一个“小包”,从而将人类整体知识的圆环的面积又扩大一点,你的水平也就超出一般知识圆环的面积了。正是无数人顶起圆环的“小包”汇合在一起,人类的整体知识圆环才不断扩大半径,文明得以积累。这无疑是个充满正能量和励志情结的绝妙阐释,但前段时间微博上“岁月是把杀猪刀、知识是把剃头刀”的本硕博发型对比图,以及男博士的抑郁症和女博士的内分比失调,我觉得那“顶出一个小包”的过程是相当不易的。我一直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且爱翻书的人,也曾憧憬过著作等身后成为学霸的生活,但4年前的夏天,面对一份尚可的薪水,我还是跟庸俗的上班族人生达成了交易。我常常想:这世上每个人都会有诸多疑惑和有求知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大部分人会和现实来个廉价妥协,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真正的博士,却也是真正的勇士,他们选择寻根究底而非妥协,仅此而已,这一点看似不难做到,却秒杀芸芸众生。不论是为追求学术还是更优裕的生活,吃得了那份苦耐得住那份寂寞,拿到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就已经证明你足够有种。记得我读研时候一个经济学院的师兄放弃了银行的工作,准备读博。我问原因,他说自己要和时间赌一把。赌局结果如何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但我觉得在这份勇气、笃定和坚持面前,输赢不重要。男博士去年跟我抱怨他自己不够勤奋,他的导师四十好几了,每天只睡5个小时,每年论文产量和参加的学术会议数量惊人,人到中年,阅读量依旧让许多年轻人汗颜,在学界名声日隆。当时男博士对我说了一句充满正能量的话:“如果一个人拿真正搞学术的劲儿去挣钱,那肯定能成百万富翁。”言犹在耳,让人感动,堪比新华字典1998修订本673页《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当中那句“正能量之王”:“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想到这里,我便打起精神,迈向那种和一条咸鱼有明显分别的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必记本,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