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CI作者顺序可以修改吗
                2025-11-04
              
                39
              在学术研究的漫长征途中,一篇SCI论文的发表无疑是许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标。然而,论文从初稿到最终接收,过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关于作者署名及其顺序的确定,有时会成为合作者之间一个微妙而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稿件已经提交甚至进入审稿阶段后,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调整作者顺序,是否被允许呢?这背后涉及到学术规范、期刊政策以及团队协作的诚信问题。本篇艾思科蓝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投稿SCI作者顺序可以修改吗”。
    
    
    
一、期刊政策是决定性因素
    
能否修改作者顺序,首要的决定权在于目标期刊的具体规定。不同期刊对此类请求的态度差异很大。部分期刊在作者指南中会有明确说明,通常允许在稿件正式接受前进行合理的作者信息变更,但必须提供充分理由并由所有作者书面同意。而另一些期刊则持更为严格的立场,尤其在稿件进入同行评审后,原则上不允许任何作者顺序的变动,以防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在萌生修改想法时,第一要务是仔细查阅期刊的“作者指南”或“投稿须知”,或直接咨询期刊编辑部。
    
二、变更必须基于正当理由
    
即便期刊政策允许修改,也必须基于充分且合理的理由。学术诚信是底线,任何变更都不能违背贡献原则。常见的可被接受的正当理由包括:最初投稿时遗漏了某位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作者;对各位贡献者的贡献度评估出现了新的、更准确的认识;或者团队内部经过再次慎重讨论,对贡献排序达成了更合理的共识。反之,因为人情关系、职称评定压力等非学术因素试图调整顺序,是绝对不被允许且高风险的行为。
    
三、严格的申请流程与材料
    
如果确实存在正当理由且期刊允许变更,接下来必须遵循期刊规定的正式流程进行操作。这个过程通常较为严谨,旨在确保变更的透明和合规。核心步骤一般包括:由通信作者向期刊编辑部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需要变更的顺序、具体原因以及变更前后列表的对比。最关键的是,必须提供所有作者(包括增加、删除或顺序变动的作者)亲笔签名的同意函,以证明变更获得了团队的一致认可。缺少这份全体同意文件,申请几乎不可能被批准。
    
四、不同审稿阶段的影响
    
提出修改请求的时机,即稿件所处的审稿阶段,对结果有显著影响。在投稿后、送审前,这是变更相对最容易的窗口期,因为尚未耗费审稿人资源。一旦稿件进入“Under Review”状态,期刊可能会更谨慎地处理此类请求,担心对审稿过程造成干扰。若稿件已经修回,甚至被原则性接受,此时再提出顺序修改,难度最大,期刊很可能会拒绝,除非理由极其特殊且有力。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投稿前就在团队内部充分沟通,明确并确认好作者顺序,避免后续波折。
    
五、潜在的风险与后果
    
必须清醒认识到,中途修改作者顺序存在潜在风险。即便理由正当、程序合规,也可能引起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额外关注,甚至可能对稿件的学术严谨性和团队协作可靠性产生疑问,无形中增加稿件的不确定性。更严重的是,如果事后被发现在作者贡献和排序上存在不实陈述或操纵行为,这将被视为严重的学术不端,可能导致稿件被撤稿,并损害所有作者的个人学术声誉。因此,对待作者顺序问题,必须秉持最高标准的诚信和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