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返修后投稿步骤
SCI返修后投稿步骤,通过系统性地遵循以下这些步骤,研究人员可以有效地处理SCI论文的返修过程,提高论文最终被接受的概率。返修是学术出版的正常环节,专业的应对态度能展现您作为研究者的严谨性和合作精神。
一、收到返修意见后的初步处理
当您收到SCI期刊的返修意见时,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并系统性地处理这些反馈。大多数SCI期刊会通过邮件通知作者审稿结果,邮件中通常会包含编辑的决定(大修或小修)以及审稿人的详细意见。
详细阅读所有意见是首要任务。建议打印出所有审稿意见,用不同颜色标记不同类型的问题:技术性问题可以用蓝色,语言问题用绿色,补充实验要求用红色等。这样分类有助于后续有针对性地回应。同时,建议制作一个Excel表格,列出所有意见点、您的初步应对思路、是否需要补充实验、预计完成时间等,这能帮助您系统跟踪修改进度。
评估修改可行性同样重要。仔细分析每个意见,判断哪些可以直接修改,哪些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哪些可能需要与审稿人进行学术讨论。对于需要补充实验的意见,应评估实验室条件、时间周期和成本等因素。如果某些意见确实难以实现,需要准备合理的解释说明,而不是简单地拒绝修改。
制定修改计划是成功返修的关键。根据意见的难易程度和关联性,制定合理的时间表。通常建议先处理容易修改的语言和格式问题,再攻克需要实验验证的技术难题。将整个修改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deadline,这有助于保持进度和质量控制。
二、逐条回应审稿意见
礼貌专业的回应态度是与审稿人沟通的基础。即使您不同意某些意见,也应以学术探讨的语气回应,避免表现出防御性或抵触情绪。记住,审稿人花费时间评审您的论文是为了帮助提升研究质量。
结构化回应方式能提高沟通效率。建议采用"审稿人意见-作者回应-具体修改"的三段式结构。例如:
"Reviewer 1, Comment 1: 关于XXX的表述不够清晰...
Response: 我们感谢审稿人指出这一点。确实原文表述可能引起歧义...
Modification: 我们已在修改稿第X页第Y段重新表述为..."
区分不同类型的意见需要采用不同策略。对于事实性错误,应直接承认并修正;对于观点分歧,可提供更多证据支持自己的结论;对于要求补充实验的意见,能补充的尽量补充,若不能应解释原因并引用相关文献佐证。对于多位审稿人的矛盾意见,可寻求编辑的指导或采取折中方案。
修改稿标注系统能帮助审稿人快速定位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跟踪更改"功能;在修改稿中使用不同颜色标注修改内容(如新增内容用蓝色,删除内容用红色带删除线);在回应信中注明每个修改在文稿中的具体位置(页码、段落或行号)。
三、修改论文内容
补充实验数据是返修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若审稿人要求补充关键实验,应优先安排。设计实验时要考虑:能否在合理时间内完成?是否需要额外资源?结果是否可能改变原有结论?所有新数据都应像原始数据一样严格处理,包括适当的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在论文中呈现时,要说明这些是返修阶段新增的结果。
调整论文结构有时也是必要的。常见调整包括:根据意见拆分或合并章节;重新组织结果呈现顺序以增强逻辑性;增加过渡段落提高可读性。结构修改后要检查全文连贯性,确保没有因调整而产生新的不一致。
语言和格式的完善不容忽视。即使主要意见针对科学内容,也应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语言质量。建议:检查专业术语使用是否准确一致;消除冗长复杂的句子;确保图表标题和信息完整;验证所有引用格式符合期刊要求。可考虑请母语同事或专业编辑进行语言润色。
处理图表改进要求需要特别注意。审稿人常对图表提出改进意见,可能包括:增加误差线或统计标识;调整颜色方案以提高可读性;补充比例尺或示意图;统一所有图表格式。修改后的图表应保持高分辨率,并确保图中的文字大小在期刊要求的尺寸下清晰可读。
四、撰写返修信
返修信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部分;修改概述;逐条详细回应;其他说明。开篇应表达对编辑和审稿人建设性意见的感谢,简要说明作者对返修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主要修改内容。
修改概述部分应总结性地说明:返修稿相比原稿有哪些主要改进;如何处理了关键问题;是否所有意见都得到解决。这部分给编辑一个全局认识,有助于他们快速评估返修质量。例如:"我们认真考虑了所有审稿意见,对文稿进行了全面修改,包括补充三个关键实验、重新分析数据、大幅改进语言表达等。"
逐条回应的技巧包括:为每个意见编号以便对照;先重述审稿人意见以示理解;然后提供详细回应;最后指明在文稿中的具体修改位置。对于复杂问题的回应,可适当引用文献支持自己的观点。若多位审稿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可说明自己采取的平衡方案。
处理争议性意见需要格外谨慎。当您不同意审稿人观点时,应:礼貌表达不同见解;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新增数据或权威文献);解释为什么现有分析已足够;必要时寻求编辑仲裁。避免直接反驳,而是展现学术讨论的态度。
五、最终检查与提交
全面的交叉检查是提交前的必要步骤。建议检查清单包括:所有审稿意见是否都已回应;返修信中提到的修改是否确实在文稿中体现;新增内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参考文献列表是否更新;所有图表是否编号正确并嵌入适当位置。
格式合规性审查同样重要。即使是大修后的返修稿,也要严格遵守期刊的格式要求:字数限制、行距字体、标题层次、图表规格、参考文献样式等。许多期刊对返修稿有特定格式要求,如需要同时提交清洁版和标注修改痕迹的版本。
提交材料的准备通常包括:返修信(cover letter);标注修改的稿件(highlighted manuscript);清洁版稿件;修改后的图表文件(必要时);补充材料(如有)。有些期刊系统会要求填写修改说明表格或回答特定问题。
投稿系统操作要注意:使用期刊指定的返修提交通道(不同于新投稿通道);上传所有必要文件;填写所有必填字段;确认收到提交成功的回执邮件。建议截图保存提交确认页面以防系统问题。
六、提交后的跟进与进一步沟通
常态等待期的心理准备很重要。返修稿的处理时间差异很大:小修可能几天就有结果,大修可能需要再次送审而耗时数周甚至数月。期刊网站通常会标明平均处理时间,可作为参考。在此期间应避免过早催促编辑。
适时的跟进查询在超过预期处理时间时可以考虑。查询邮件应简短礼貌,说明原稿编号、标题、返修提交日期,表达对期刊工作的理解,并询问是否可提供进展更新。例如:"我们于X月X日提交了返修稿,理解编辑处理需要时间,但想确认是否已收到并进入处理流程..."
应对可能的再次返修需要保持耐心。即使您认为已完全回应了所有意见,仍可能收到进一步的修改要求。对待二轮返修应像第一轮一样认真,仔细分析新意见与之前意见的关系,检查是否有理解偏差导致的反复。
接受后的后续步骤包括:仔细阅读期刊的录用通知和版权协议;按要求完成最终校样;处理出版费用(如适用);在学术社交媒体宣传您的工作;将正式发表信息更新至个人简历和机构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