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田克勤(1945.12——)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10余项国家和教育部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三卷);在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含合著);有2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主编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等全国通用教材多部。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吉林省首批、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省资深高级专家”“第一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工作经历 1966.07—1970.07于吉林省九台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基础教育工作 1970.08-1972.10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在职学习 1972.10-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任政治辅导员、年级主任、教研室副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 学术观点 在国共两党关系与中国政治研究方面,比较早地提出并论证了:抗日战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在抗日纲领、路线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了“三民主义”的论战,使两党不可能真正以三民主义作为合作的基础;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最为重要的党派关系,成为当时影响政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构成了此后30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斗争的主要内容;国共两党关系具体形式的多样化和不平衡,是由两党基本状况及其发展上的不平衡造成的;一个统一的共产党与一个不统一的国民党之间合作与分裂的关系,必然呈现出许多极其复杂多变的具体形态;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朝鲜战争,是二战后发生的一个对亚洲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也是1949年以后国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等系列创新性的学术观点。 在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基本国情及中国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纲领的概括,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容之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提炼等部分构成的;提出毛泽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有一个嬗变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将来的一举过渡”到“现在的逐步过渡”的演化;毛泽东方法论思想体系是由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等新观点。 在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尊重实践、注重生产力、尊重群众首创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解放群众创造力与关注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这三个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构成了邓小平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思路,而且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思想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鲜明特色;邓小平理论体系由理论基础、基本方针和基本观点、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条件三个层次组成,强调要按照邓小平本人的思路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体系;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最主要的表现,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的突破,也就是从伦理本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观念的大转变,他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不仅指明了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思路等创新性观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六个发展阶段;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三次大的主题转换;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核,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自信等新观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研究方面,提出:对新时代内涵深度把握的三个基本维度即民族复兴之维,社会主义之维,现代化之维,以及从新时代发展的三个基本向度即时间向度,空间向度,本体向度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内涵等新观点。教学工作 本科生:先后主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研究生:先后主讲《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历史文献研究》、《国共两党与中国政治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等课程。 指导研究生情况:199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8人(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招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11人),54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7人、高师硕士20人,已全部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0余人考入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接受博士后5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10人。在指导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有4篇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其中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科研项目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2018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60万元,首席专家,主持。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01],2010年立项,60万元,首席专家,主持。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特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一类项目[10JD710002],2010年立项,8万元,主持。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2008JYJ026],5万元,2008年,主持。 7.《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新形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50万元,2007年,主持。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资源库建设,2007年立项,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12万元,主持。 5.《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项目,50万元,2005年,本人为首席专家之一。 4.《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01],20万元,2004年,与南开大学合作,本人主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3.《邓小平理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8万元,2003年,主持。 2.《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0BDJ003],5万元,2000—2004年,主持。 1.《邓小平理论》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144100003],10万元,2000—2004年,主持。鉴定成果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一等,2003。 2.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邓小平理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3。 1.张耀灿、周桂钿等,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研究》,教育部师范司,A级,2000。 获奖信息 (一)综合获奖 2011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荣誉称号(曾获得“吉林省高级专家”称号3次以上)。 2011年,中共吉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2011年,中共吉林省高校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 2008年,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2005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高级专家”荣誉称号。 2003年,获教育部颁发第一届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2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2000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1999年,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二等奖。 1998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省管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1995年,获吉林省“十佳理论工作者”称号。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师称号。 (二)科研成果获奖 2018年,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合著第一,获吉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2016年,著作《田克勤文集》(三卷本),独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特等奖、长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4年,著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合著第一,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特等奖。 2013年,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独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特等奖。 2012年,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演进与体系概括》,独撰,获长春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2010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第2版),主编,获长春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009年,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独著,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 2006年,著作《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合著第一,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2004年,论文《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排名第一,入选中宣部牵头召开的“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获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2003年,著作《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独著,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001年,著作《当代中国发展大战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究》,主编,获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001年,论文《紧紧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独撰,获《党建研究》等11家刊物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党建研究联合征文一等奖。 2000年,著作《当代中国发展大战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研究》,主编,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 1999年,著作《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独著,获吉林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1995年,著作《国共关系论纲》,独著,获吉林省社会科优秀成果评奖著作类二等奖。 1995年,论文《论建设有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基本结构》,独撰,获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992年,论文《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初探》,独撰,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 1992年,论文《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光明前途》,独撰,获吉林省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 (三)教学成果获奖 2009年,教学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排名第一,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05-2008年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编,获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2004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网络课程》,主编,获第二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类一等奖。 2002年,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邓小平理论概论》,主编,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年,吉林省高等学校“两课”通用系列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主编,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年,教学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邓小平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排名第一,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1年,多媒体教学软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光盘),总撰稿,获吉林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同年获教育部颁发的优秀电子出版物三等奖。(三)教材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6年第2版。 8.《毛泽东思想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1年第1版、2008年第2版。 7.《邓小平理论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3年第2版,更名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更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2008年2月修订出版。 5.《邓小平理论概论》,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3年更名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网络课程》。 4.《毛泽东思想概论》,吉林省统编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2000年1月出版。 3.《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吉林省统编教材,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1.《中国共产党历史》,合著第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