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 米建春
  • 所属院校: 北京大学
  • 所属院系: 工学院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燃气和煤炭的燃烧科学与技术 燃烧的污染控制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 流体湍流基础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79-1983: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本科(热动),学士学位 1983-1986: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研究生(热动),硕士学位 1991-1994:澳洲Newcastle大学机械工程系 (流体力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6-1988:长沙理工大学(原名: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助教 1990-1991:Newcastle 大学机械工程系 访问学者 1994-1995:Newcastle 大学机械工程系 助理研究员 1995-1996:Adelaide 大学机械工程系 博士后 1997-2001:Adelaide 大学 澳洲国家研究员 2001-2005:Adelaide大学高级及主任研究员 2006-2013:Adelaide大学兼职教授 2006-今: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背景资料 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工学院节能与动力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及湖南省特聘专家;获得过“湖湘学者”、“楚天学者”等称号。1983和198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热能动力),1995年于澳洲Newcastle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流体力学)。自1995年后在澳洲Adelaide大学分别做博士后, 依次担任澳国家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及兼职教授。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燃气和煤炭的燃烧科学与技术、燃烧的污染控制技术、流体湍流基础;在世界各地做特邀学术报告3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收录,Google Scholar引用2800余次(h-index为29);获20多项燃烧器、射流喷嘴和超细颗粒物聚并装置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授权)。 米建春研究团队在燃烧科学与技术方面拥有深厚的基础,过去十余年一直围绕高效低污染燃烧研究这一核心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和数值模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基础工作是对新型燃烧 “温和(MILD)燃烧” 和 “温和氧燃烧(MILD Oxy-Combustion)”的研究,其成果为科技论文40余篇,包括SCI文章25篇和EI文章8篇,对推进温和燃烧基础研究做出了贡献。在应用方面,主持研发过自激抖动射流燃烧器(降NOx排放~50%,节能~8%)和正在研发新型高效低污染温和燃烧技术(应用包括煤粉燃烧、煤气化等;降NOx排放70%以上,某些条件下节能可达到~30%)及其工业(电力、冶金、钢铁等)应用;在燃烧烟气污染控制方面,已研发出新型的细颗粒物PM2.5以及有毒重金属汞的高效脱除技术。 米建春教授曾经和正在(中、港、澳大利亚)负责多项政府基金和工业支持的重要研究项目,包括973、863、985、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ITSP基金资助的多个项目。另外,他是中、澳政府科技奖和科研基金的评选和评审专家;且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分会执行主席。 发明专利: Mi, J., Luxton, R. E. and Nathan, G. J.: Family of Oscillating Jets (抖动射流家族), 在多国获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包括 (网上 http://ep.espacenet.com 检索): The US Patent (美国)- US6685102 (2004.2); European Patent (欧洲)- EP1032789 (2004.9); Australian Patent (澳洲)- AU746248 (2002.4); New Zealand Patent (新西兰)- NZ504470 (2003.7); Chinese Patent (中国)- CN1279756 (2001.1); Japanese Patent (日本)- JP2001523559 (2001.11); Canadian IP Office - CA2308494 (2008.10). 米建春、陈国谦 (2005): 一种气体火焰稳燃器, 申请(专利)号:CN200510109308.0,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杨立清(2006): 一种火焰稳燃器, 专利号: ZL200610080971.7,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周裕 (2008): 控制混合的煤气燃烧器, 专利号:ZL200810178796.4, 中国知识产权局. 周裕、米建春 (2010): 一种煤粉燃烧装置, 专利号:ZL201010150461.9,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杨立清、杜诚(2010): 一种促进颗粒相互作用的装置,专利号: ZL201020299190.9,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杨立清、杜诚(2010): 一种促进颗粒相互作用的装置和方法,专利号: ZL201010504951.4,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杜诚(2012): 一种荷电辅助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及方法, 专利号:201210056892.8.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杜诚(2012): 一种利用电极荷电促进颗粒物相互作用的装置及方法, 专利号:ZL201210056895.1. 中国知识产权局 张健鹏、米建春(2014):一种自激抖动射流混合器,专利号:ZL20142 0172372.8,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梅振锋(2014):一种燃气工业锅炉的炉胆,专利号:ZL20142 0154485.5,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王飞飞、梅振锋(2014):一种直喷式燃气无焰燃烧器,专利号:201410019516.0,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梅振锋、王飞飞(2014):一种斜流式常温无焰燃烧器,专利号:201410020218.3,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梅振锋、王飞飞(2014):一种内旋流外直流的无焰燃烧器,专利号:201420074077.9, 中国知识产权局. 陆正明、米建春、贝洪毅(2014):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专利号:20141051638.4(发明), 中国知识产权局. 陆正明、米建春、贝洪毅(2014):密闭连续供料中频生物质干馏垃圾加热炉,专利号:201420570655.8(新型), 中国知识产权局. 潘祖明、米建春 (2015): 促进微细颗粒物聚集长大的装置和方法, 专利号:201510278522.2. 中国知识产权局. 米建春、潘祖明(2015): 促进微细颗粒物聚集长大的装置, 专利号:201520350954.5. 中国知识产权局.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确定
匹配导师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