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陈伟强,男,出生于1964年9月,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兼任浙江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职务。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等科研项目16项,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24篇,对通用技术教育政策、教师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讲课程主要有通用技术教学论、建筑与设计、通用技术概论、模拟上课、教师面试技巧等课程。 主持课题: 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HA100246),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2.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浙教办师2010(78)),浙江省2010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3. 《案例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实践》(浙师教字〔2009〕89号),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 4.《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文件2009.06,23),浙江省教研系统规划课题子课题. 5.《农村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CJYB201107),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项目. 6.《“项目融合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浙师教字〔2012〕09 号),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项目. 7. 《基于网络研修的通用技术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研究》(立项号126220619),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8.《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论》(浙师教通〔2012〕26号),浙江师范大学重点教材. 9.《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浙教办师〔2013〕15号),浙江省2012年度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10.《基于网络研修的通用技术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建构》(ZJJYX201217),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学项目. 11.《青少年设计创造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研究》(18NDJC259YB),2018年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 12. 《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青少年设计创造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师大教〔2017〕54号),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13 《通用技术卓越教师的设计创造力培养课程改革与实践》(2018年11月13日),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参与课题: 1.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绩效评价与体制创新研究》(10BJY01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排名2).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研究》(10AJY008),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排名3). 3.《谁是大学好教师?—大学教师组织认同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研究》(SCG3),201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排名2). 获奖: 1.《项目融合教学模式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获“浙江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05,排名第一) 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获“2014年度浙江省第二届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4.11, 排名第一) 3.《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新模式:项目融合教学》获“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5.12,排名第一) 4.《“互联网+模式下的远程水质监控系统”》获“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本科技术类)”一等奖(2016.05,指导老师,排名第一) 5.《能力导向通用技术课程测评的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第五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10,排名第三) 6.《无线充电电动小车》获“2018年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T杯)(本科组)”三等奖(2018.09,指导教师,排名第一) 7.《促进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排名第二); 8.《准、精、特、清: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四大追求》获“2014年度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2014.04,独立) 9.《汽化与液化—蒸发(初二物理)》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微视频大奖赛”三等奖(2014.02,指导教师,独立) 10.《机器人—排除万难》获“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本科组)”一等奖(2013.05,指导教师,排名第二) 11.《无碳小车》获“浙江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2012.12,指导学生,排名第二) 12.《抗灾救援机器人》获“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三等奖(2013.05,指导教师,排名第二) 13.指导学生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第八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化学组二等奖(2014.12,指导教师,排名第二) 14.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化学组二等奖(2014.12,指导教师,排名第二) 专利 1.结构形状试验套件(专利号201120207421.3;独立); 2.结构稳定性探究装置(专利号201120207425.1;独立); 3.受力效果分析演示模型(专利号201120207439.3;独立); 4.动态稳定性演示仪(专利号201220445900.3;独立); 5.横梁受力分解演示装置(专利号201220445899.4;独立)。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