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赵新全,从事草地生态学研究、博士生导师。 1959年11月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1982年8月毕业于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系。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室主任、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所长。中国青藏研究会会理事、兽类学会常务理事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委员,《兽类学报》副主编,国家新世纪千百万工程首批人选。 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刊物论文40余篇,获科研成果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科技成果3项,其中1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制定退化草地恢复、草地资源合理利用、放牧家畜补饲己育肥技术规程7项。近几年来,在全球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的实验生态学方面研究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其中高寒草甸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控制实验、高原代表性土著动物的进化与适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JGR,AFM,SBB,GCB,ELE等刊物发表数篇高水平论文。全球变暖将使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迅速下降,同时可导致牧草质量下降;温度增加可导致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定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与生态系统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呈显著的正相关;首次证实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对野牦牛的驯化最早发生在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鱼类的演变则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发生了特定阶段生态环境的变迁,这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基于高原鼠兔HIF-1α、leptin基因的克隆、cDNA序列及蛋白序列的结构分析及其mRNA、蛋白质水平的组织不同海拔及不同组织的特异性表达研究分析,发现高原鼠兔此类基因发生了适应性进化,有区别于人、鼠等其它动物的特殊功能为合理开发青藏高原特殊基因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首次在系统和整体层次上构建了生态上健全可靠、经济和生产上合理可行的一系列高寒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和集成技术,包括青藏高原草地合理利用、人工草地种植、天然草地改良、鼠虫害防治到家庭牧场优化经营和高寒草地集约化畜牧业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的整个系统的综合治理模式,为三江源区及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获奖及荣誉: 获2008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贡献者;获1989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主要贡献者之一;获199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行二等奖,为参加者之一;青海省科技成果4项;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5篇;1985年被团中央授予边陲优秀儿女称号,获银质奖;1991年被团省委授予科技教育先锋称号;1994年被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授予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兰州分院授予优秀党员称号;2001年被青海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党员称号;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荣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