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邓慧平,男,1962年4月出生于福建福州,江苏南京溧水人。1982年7月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8月至1991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所水资源室工作,担任实习研究员与助理研究员。1991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博士研究生,1994年7月毕业,理学博士。1994年9月至1995年4月在浙江宁波师范学院任教,担任讲师。1995年5月至1997年5月在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7月至2003年3月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及江苏南通师范学院任教,担任讲师。2003年4月担任聊城大学教授至今。2004年11月至2007年4月,在美国加洲大学洛杉基分校地理系作访问研究员。曾主讲气象与气候,气候变化影响,应用气候,地球科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气象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生态环境学报》、《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地理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球科学进展〉〉、〈〈草地学报〉〉、〈〈中国农业气象〉〉、〈〈干旱区地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与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合作项目1项;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家科委攻关项目及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等多项。2013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叁等奖和聊城大学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各1项,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的主要项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与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陆地表面过程水文模拟研究,2002.1-2003.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与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尺度水文模拟研究,2004.1-2004.12。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展一个基于地形指数的流域水文模型,2006.1-2008.12。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合作项目:可用于陆面模式的流域地形指数模型研究,2007.5-2008.12 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申请的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非均匀陆面地形指数模型TOPMODEL的扩展及与陆面模式SSiB的耦合研究,2011.1-2013.12,第2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亚区域碳-氮-水循环与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未来极端降水的响应,2017.1-2021-12,第3位。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1984.1~198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塔里木地区水面蒸发与抑制蒸发试验研究”。主要成员,承担辐射平衡观测分析,水面蒸发气候学计算及水域小气候观测分析工作。 1989.10~199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旱区农田水分循环与能量分配试验研究”。主要成员,承担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观测及农田水循环数值模拟工作。 1995.1~1997.5国家科委“全球气候变化国家研究—森林影响专题”。主要成员,主要承担“林窗模型”的调试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东北阔叶红松林影响动态模拟工作。国家教委科技司“草原生态建设”项目,承担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地水热生态因子的影响研究。 1999.1-2002.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气候变化对莱洲湾地区水资源及水文极端事件的影响”。起先为项目负责人,由于工作调离山东师范大学,后作为课题主要成员承担部分气候变化对莱洲湾地区水资源及水文极端事件影响的分析工作。 2000.5~2001.12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2-310),承担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分析与模拟研究。 2004.11-2007.4陆地植被变化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该项目中承担具有模拟植被动态变化功能的陆面模式研究与数值模拟工作。科研获奖 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叁等奖,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B4/TRIFFID与TOPMODEL的耦合及流域森林植被水文效应模拟,第1位,2013年9月。 聊城大学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B4/TRIFFID与TOPMODEL的耦合及流域森林植被水文效应模拟,第1位,2013年5月。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塔里木平原水面蒸发与抑制蒸发试验研究,第4位,1987年5月。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