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个人简述:
在炎症性肠病的手术治疗方面,自201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UC完全腹腔镜IPAA手术,目前已经完成病例数近200例,年手术量50例以上,腹腔镜IPAA手术病例数及年手术病例数均居国内首位。术式“完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获《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组织的“乐享我术”全国消化外科手术及科研交流胃肠峰会全国比赛第一名。在基础研究方面,目前获得如下成果:1、发现了炎症指标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1)首次证实术后48小时血清白蛋白下降(Δ≥15%)能预测结直肠手术后并发症。将预测时机由术后3-4天提前至48小时内。研究结论发表于美国结直肠外科(ASCRS)官方期刊。(2)发现术后24小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早期预测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将并发症预测时机进一步提前至术后24小时。结论发表于美国炎症性肠病协会(CCF)官方期刊。2、发现了术后肠动力障碍的防治新方法。(1)首次提出“结肠动力障碍是术后肠麻痹主要决定因素”的假说。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第一次证实5-HT4受体激动剂普芦卡必利可降低延迟性肠麻痹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日。研究结论发表于医学一区期刊。3、建立了围术期营养评价和机体组成分析的新方法(1)通过前瞻性纵向研究证实,炎症活动状态影响机体代谢状态和机体组成,强调了炎症活动对于机体代谢消耗的影响,为个体化营养治疗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结论发表于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ASPEN)官方期刊。(2)建立了基于腹部CT的骨骼肌组成分析方法,发现肌肉衰减症(Sarcopenia)影响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前肠内营养能够改善肌肉衰减症患者的手术预后。受邀于2018年亚洲营养协会(PENSA)年会进行专题口头报告研究结论。(3)第一次提出了亚洲人群的的肌肉衰减症定义,发现合并肌肉衰减症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风险增加,结肠切除可以显著改善肌肉衰减症。研究结论发表于营养学一区期刊、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官方期刊。4、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1)证实清除肠道菌群可导致消化道动力延迟、近端结肠纵行肌肉相位收缩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缺失后可导致血清素(Serotonin)、色氨酸羟化酶和次级胆汁酸下降。(2)证实将结肠动力障碍患者(慢传输型便秘)菌群移植到小鼠后,可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和动力障碍,肠腔短链脂肪酸(SCFA)和次级胆汁酸水平下降,菌群OTU、物种丰度和α多样性均显著提高。研究结论表明调节肠腔微生态可能是肠动力障碍的治疗新手段。(3)证实SCFA可降低IgA包被致肠炎菌数量。(4)证实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改变肠腔菌群组成,减轻放射损伤所致肠道纤维化和上皮-间充质转化。(5)通过临床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治疗能够改善肠道动力。联合应用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益生菌可提高结肠动力。(6)首次证实粪菌移植(FMT)可以改善结肠动力障碍。(7)研制了可用于多次移植的口服粪菌胶囊,避免了鼻肠管或肠镜途径造成的患者不适,并获得一项新型实用专利授权。(8)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延长粪菌移植后供体细菌在受体内定植时间,提高疗效,减少菌群多样性丢失。
科研工作:
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P&T、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Clinical Nutrition、JPEN、DCR等行业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并作为主要执笔者完成《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和2018版本的撰写。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