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甘莅豪,上海市浦江人才,国家话语生态中心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课程有《论辩与说服》(华东师范大学通识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以及《舆论研究》《危机传播话语研究》《话语分析》。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空间认知视角下对举结构与“非法句”合法化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突发事件政府应急话语技术与形象修复策略研究》(2013年);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话语体系研究》(2015年),以及多项中宣部委托项目。出版专著《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图书馆、斯坦福图书馆、加州伯克利图书馆收藏),在《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新闻界》《浙江大学学报》《科学学研究》《当代修辞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甘莅豪先生在舆论研究领域、政治修辞领域、科学修辞领域有一定影响力。针对当今中国舆论场中存在大量网民语言暴力和权力机关暴力删帖的不正常现状,甘莅豪提倡理性论辩的宽容精神,将研究目标定位于促使中国舆论场的理性化。 甘莅豪先生是促使中国舆论场理性化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和国内目前普遍流行的舆情研究不同,甘莅豪提出“行为戏剧主义理论”,认为学者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舆论场中的舆情进行被动描写,而应该将舆论场视为戏剧场,以交往理性为价值追求,以语言表达为中心,从话语角色选择、话语场景安排、话语策略组织、话语动机设定、话语行为分类等五方面统一组织安排,主动进行舆论引导。甘莅豪先生认为权力机关暴力删帖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官员缺乏话语自信。“行为戏剧主义理论”可以在一定层度上帮助官员逐步树立话语自信,进而减少暴力删帖的频率,最终推动社会理性对话和舆论场的健康发展。 在对外宣传上,甘莅豪先生提出外宣办应重点关注“网络百科词条”的编辑引导。由于百科词条成为社会各界中广大网民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百科词条话语中的价值倾向,不能不成为我国对外宣传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甘莅豪先生正在带领其研究生团队,对领导人形象、社会冲突事件、环境卫生事件、争议性地理名词、暴恐事件等词条,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并提出引导策略,从而为词条中中国良好形象的塑造贡献时代赋予的一份力量。 在智库建设上,甘莅豪先生带领研究生团队完成了中宣部和上海市委委托的各种舆论领域的项目。 专著: 《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年6月1号 (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图书馆、斯坦福图书馆、加州伯克利图书馆收藏) 《公共危机责任政府道歉行为的话语传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大夏文丛,华东师范大学精品力作,待出版 该书运用“行为戏剧主义”理论对政府道歉行为进行系统分析。 编著: 《中国修辞(2017卷)》2018年 胡范铸,甘莅豪主编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 2011年《空间认知视角下对举结构与“非法句”合法化研究》(11YJC740027) 2、华东师范大学思勉跨学科校预研究项目:2011 《突发危机政府形象受损的话语应急和修复策略研究》(78110316) 3、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突发事件政府应急话语技术与形象修复策略研究》(项目号:13CXW040) 4、 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一项: 2015年《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话语体系研究》10万 5、 校级课题在研一项: 2015《高校智库成果培育项目》6万 6.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批智库培育项目立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道歉策略研究》 6万 7.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通知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论辩与说服》6万 8.2017年中宣部委托调研项目《当前各主要网络舆论平台意见人士的总体情况》 9.2017年中宣部委托调研项目《如何通过网络民意把握真实民意》 10.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精品力作项目《公共突发事件政府道歉行为的话语传播研究——以交往戏剧理论构建良好政府形象》10万 11.2017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论辩与说服》4万 12.国家社会科学一般基金项目:"中国国家形象在维基百科词条中的建构与重塑研究”(18BXW006) 13.华东师范大学舆情专题委托项目:“百科词条我国政府和国家形象的监测、分析与重构策略”。 参与: 国家语委“八五”重点规划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编纂校对工作 研究报告: 1.《2015年网络大V的类型分析及其科学治理》2016年被上海市委宣传部舆情处采纳,并获上海市委常委批示 2.《从美国总统大选看领导干部如何参考民调》2017年被上海市委宣传部舆情处采用, 3.《大数据分析社会心态的可参考性和局限性》2017年被中宣部综合采用 4.《如何通过网络民意把握真实民意》2017年带领研究生团队共同完成中宣部委托智库项目,并被中宣部综合采用。 5.《当前各主要网络舆论平台意见人士的总体情况》2017年带领研究生团队共同完成中宣部委托智库项目。 6.2017年《关于部分高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考评的几点看法和建议》成果要报提交教育部 7.2018年《关于“养成系”明星粉丝非理性行为的治理建议》被上海市委宣传部舆情处采纳 8.2019年《外媒对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舆论观点及其分析》提交中宣部 9.2019年《当前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对外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获得正国级批示。 10.2019年《当前关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舆情分析报告》提交中宣部 11.2019年《关于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互联网舆情报告》被中宣部综采。 12.2019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民结构、网络表达与舆论引导》被中宣部综采 参加的学术会议及提交的论文 1、《媒介话语分析的认知途径:中美报道南海问题报道的隐喻建构》北京大学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2011年5月14 2、第三届望道修辞学论坛邀请函2011年11月5-6日在温州大学,大会报告:《觉醒的斜眼:社会变迁下的流行语》 3、当代修辞编辑部 流行语与跨学科研究。 4、中国修辞学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暨吴士文先生诞辰85周年纪念会 辽宁丹东 2011年10月15日-17日,大会主题报告,题目:《对立与建构:传播实证研究的修辞分析》。 5、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东亚新闻研修班 复旦大学 2011年7月25日 6、2012年3月24日参加上海现代语言学(XY)沙龙活动三十周年纪念会,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语文学会,题目《“不是A就是B的选择构式义的形成:基于互文的空间认知研究》。 7、2012年5月23日-28日赴美凤凰城参加2012年ICA国际传播学年会 8、2012年11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国家形象修辞学会,提交论文《文明冲突与情势修辞:ISAF和塔利班微博战之多模态话语分析》 9、2015年6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全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学者研究思路论坛》,提交论文《言语行为研究的两条路径》 10、2015年10月31日上海大学参加“上海语文学会2015年年会暨第六届上海青年语言学论坛”,提交论文《人类言行的关系类型》 11、2015年11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五届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学研讨会”,提交论文《戏剧隐喻在学科中的演变与整合》 12、2015年年11月,上海市委党校,提交论文《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民主进程》 13.2016年10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参加第六届国家形象修辞学研讨会,提交论文《突发危机政府选择道歉主体策略》 14.2016年10月15日上海交大ICA国际传播学会年度区域性大会 上海,提交论文《大数据时代专家的修辞形象和修辞力量》 15.2016年10月21-23日中国修辞学年会 辽宁丹东,提交论文《大数据时代专家的修辞形象和修辞力量》 16.2016年12月9-11日 上海交大,首届舆论学年会,提交论文《公共舆论中政府道歉行为研究》 17.2016年6月浙江杭州,媒介话语论坛《突发危机政府道歉行为研究》 18.2017年10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参加第一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大会,提交论文《道歉制度化的类型、争议与权威》,获“中国修辞学会”论文一等奖。 19.2017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办的光明日报社、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提交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主内涵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视角》。 学术获奖 1、2011年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奖 2、2012年上海语文协会青年语言学者论文奖 3、2014年论文《危机研究中的符号社会》获中国修辞学会论文一等奖 4、2014年《现代国家治理的民主进程》上海市委党校青年论坛二等奖 5、2014年论文《命名战:国际争端中的主权想象》获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会议优秀论文奖 6、2016年论文《现代国家治理与民主内涵的进程》获2016年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会议优秀论文奖 7.2016年论文《大数据时代专家的修辞身份与修辞力量》获中国修辞学会论文一等奖。 8.2017年论文《道歉制度化的类型、争议与权威》,获“中国修辞学会”(国家一级学会)论文一等奖 学术交流 1、2012年7月,赴青海玉树灾区进行社会考察 2、2012年8月-2013年8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语言系访学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