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个人简述:
本人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有四个方面:1.放射性颌骨坏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2.口腔鳞癌的基础和应用研究;3.牙颌面畸形的外科矫治; 4.口腔颌面部缺损的功能性重建及其应用研究。广东地区作为鼻咽癌的高发地区,每年因放疗并发大量的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通过建立早期的放射性颌骨坏死动物模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应用于放射性颌骨坏死治疗中,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放射性颌骨坏死治疗中的价值,以期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最佳方式,在放射性颌骨坏死早期给予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鼻咽癌等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后的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目前国内外尚无类似研究报道。国人中牙颌面畸形患者约为7000万(患病率约为5%),目前国内外在牙颌面畸形的外科手术方面已趋成熟完善,而近十余年来,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则为正颌外科学中较热点领域,本人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段先后参加多项关于牵张成骨的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后续研究主要为“牵张成骨在牙槽裂治疗中的应用”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近5年来率先将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目前我科已将CADCAM技术广泛应用于血管化腓骨移植行上下颌骨缺损重建中以及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手术中,从手术设计、3D模型打印、内固定材料的数控车床一次性冲压成型等的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疗效。本人所带领的团队近10年来完成血管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600余例,成功率为98.3%,为国内先进水平;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手术每年近200台,为全省第一。口腔癌每年新发患者约为3.9万人(发病率约为310万),目前国内外通过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后患者的3年生存率在60%左右。而化疗的关键是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对副作用的控制,通过检测口腔鳞癌患者化疗前新鲜活检标本中反映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的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临床较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从而指导口腔鳞癌患者化疗药物的选择,为每一位口腔鳞癌患者提供“个体化化疗方案”,既达到提高口腔鳞癌患者化疗疗效的目的,又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希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可以为放射性颌骨坏死、口腔鳞癌、牙颌面畸形等口腔颌面外科领域较复杂疾病的防治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科研工作:
参编《中华口腔科学》、《正颌外科》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