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个人简述:
2005-2007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进化生物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任教,现为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人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4项,参加课题6项。主持的项目主要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北京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863”项目子课题一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一项;入选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通过相应课题的支撑,主要对以下研究内容开展了工作:1、家禽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鸡绿壳蛋色形成的分子机理,通过连锁分析、第二代测序技术等手段,找到了决定鸡绿壳蛋形成的分子机制,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被发现的决定鸟类蛋壳颜色的基因和突变。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PLoSGenetics杂志(IF=8.69)上;利用GWAS等研究手段,挖掘找到了与蛋鸡生产和品质性状相关的基因和标记,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PLoSOne(IF=4.09)等杂志上。2、家禽的抗病遗传育种开展了鸡对禽流感和马立克氏病的抗病性研究,找到了与鸡抗病相关的部分基因和标记,其可以作为鸡抗病育种的候选标记。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One(IF=4.09),Immunogenetics(IF=2.93),PoultryScience(IF=1.72),AnimalGenetics等SCI杂志上。3、家禽遗传多样性分析了我国家禽的遗传多样性,阐明了我国家禽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为我国家禽品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多篇SCI杂志上。4、产业技术研发参加了“农大3号”、“新杨白”及“新杨绿”等蛋鸡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并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3),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5);“新杨白”及“新杨绿”2010年通过新品种审定,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制定行业标准两项。通过以上科研工作,在提升自身科研素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上创造了相应的价值,对国内外同类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本人还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排名第1),作为副主编参编专业书籍3册,参编教材或专业书籍2册,其中一册为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制定行业标准2项。
科研工作:
2.1教育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高产高效家禽新品种(系)选育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2.3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及研究室主任2.4863专项----鸡重要抗病基因的筛选及抗病育种新技术研究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鸡Mx基因的变异分析及与禽流感抗病力的相关性研究2.6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鸡蛋卵黄抗体检测及相关研究2.7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8863专项----家鸡表观基因组技术与功能研究2.9973专项----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2.10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蛋鸡新配套系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应用2.11农业部----蛋鸡生产信息统计监测2.12农业部----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检验项目
教育背景:
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博士学位。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