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科研工作:
工作经历2011.1-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2007.7-2010-12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2004.9-2007.6美国爱达荷大学(UniversityofIdaho)化学系博士后2002.9-2004.8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北京)博士后研究领域绿色化学(设计并合成新型的离子液体(盐),研究其在环境分析化学、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超分子化学(以分子识别为基础,研究构筑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超分子体系)量子化学(通过分子理论模拟,在分子层次上研究功能分子的理化性质)。研究经历2007.-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基于离子液体的微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中的应用个人简介多年来一直从事离子液体合成及其在环境化学、绿色化学中应用研究。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一项,中国农业大学985人才启动基金及青年教师启动基金,并且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973、西部之光等多项项目。合成了多种新型离子液体(盐),运用现代化学手段研究了离子液体在萃取、反应或作为含能材料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在Chem.Rev.,Angew.Chem.,Chem.Eur.J.,Chem.Commun.等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197(第一兼通讯作者),单篇被引用最高为180余次(第一作者),所有署名文章合计被引用2100余次。
2006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关离子液体合成的文章(Euro.J.Inorg.Chem.2006,3221-3226.)被美国化学会(ACS)Chemical&EngineeringNews作为在离子液体发展前沿的代表性工作所报道(FreemantleM.“NewFrontierofIonicLiquids”2007,C&EN85(1),23-26);2007年以第一作者完成的有关离子盐的合成文章作为封面发表在著名国际核心学术期刊Chem.Eur.J.上(Chem.Eur.J.2007,13,3853-3860.);2009年有关新型自燃离子液体的合成工作在著名化学期刊Angew.Chem.发表;2011年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在著名化学期刊ChemicalReview发表综述一篇。2012年,发表在JournalofMaterialChemistry(2012,22,11022-11024;DOI:10.1039/C2JM31627G)的题为“Ionicliquidsolubilizedboranesashypergolicfluids”的研究文章被美国化学会“NoteworthyChemistry(值得关注的化学)”栏目报道。另外,2004年曾应邀参加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八届绿色化学暑期研讨会,2007年获美国爱达荷大学“LarryNash奖。分别于2009年及2012年,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在韩国举办“KISHEM”研讨会。因研究工作成绩显著,应邀为Chem.Soc.Rev.J.Am.Chem.Soc.J.Mater.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审稿。*分子性质的理论计算研究*新型离子液体的设计和合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多项项目。
教育背景:
学历理学博士1996.9-2002.6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重点实验室导师:汪汉卿研究员理学学士1992.9-1996.7兰州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