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个人简述: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权威会议GoldschmidtConference2017分会共同主席。2009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2年晋升副教授,2013年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一年。在包括TOP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及“Energy&Fuels”在内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GreenhouseGasControl”、“MolecularPhysics”、“ComputationalandTheoreticalChemistry”、“BulletinoftheKoreanChemicalSociety”等多种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SCI检索33篇,其中第一作者19篇。参加了“Goldschmidt20162017”、“ACSnationalmeeting2012”、“GordonResearchConferences2012”及“The1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stainableEnergyTechnologies”等主要国际会议,发表会议论文8篇,撰写学术专著章节2篇。主持科研项目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元。
个人学术链接: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Cong_Chen4/contributions
科研工作:
围绕“复杂热质传递过程微纳尺度控制”、“液冷过程热质传递机理与设备开发”及“新型制冷技术与设备”三个方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探索超临界CO2咸水层封存环境下CO2/盐水/岩石体系界面张力及润湿特性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首次研究了岩石表面羟基结构对CO2咸水层封存环境下CO2/盐水/岩石体系润湿性的影响规律,成功解释了相同条件下润湿性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分析了不同羟基结构下岩石表面与水分子间的氢键结构,揭示了表面羟基结构影响岩石与水分子间氢键结构进而影响润湿性的机理。系统研究了不同羟基结构表面CO2/盐水体系润湿性随温度、压力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岩石表面结构对润湿性的温度及压力依赖性的影响机制,成功解释了实验获得压力及温度依赖性差异较大现象。
教育背景:
协会会员:GeochemistrySociety、AmericanGeophysicalUnion、WorldSocietyofSustainableEnergyTechnologies、AmericanChemicalSociety、MineralogicalSocietyofAmerica期刊审稿人:《The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Letters》、《MolecularPhysics》、《JournalofMolecularLiquids》、《Energy&Fuels》、《天津大学学报》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