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思科蓝公众号
个人简述:
张英俊,男,1971生,2001年留学归国,作为引进人才入校工作。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草地生态系统河北沽源野外观测站副站长。到目前为止,主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项,农业部行业科技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课题1项、973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项,教育部2项,农业部、北京市和云南省课题等21项。主编出版“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草地与牧场管理学》1部,分支主编出版《草业大辞典》1部,其他著作6部,参编教材1部、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SCI杂志发表论文25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术兼职:国际草原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World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编委,LivestockScience、CanadianJournalofPlantScience、草地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审稿专家。曾出访日本、英国、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意大利等国,国际会议受邀大会发言2次,2009年4月作为中国代表受邀出席FAO在罗马举办的国际草地碳汇研讨会,担任2008国际草原草地大会-草原政策分会会议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草地管理与牧草生产,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为草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科研上,研制了草地混播建植和维持技术,白三叶生产技术,以及草地指标化管理和控制技术,推动了我国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利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建立近光谱法估测绵羊复杂日粮干物质消化率的模型和光谱法估测羊草和苜蓿品质的模型,简化了牧草品质的测定方法;建立了羊草、苜蓿等牧草高效利用技术的模式;建立农牧交错带草畜动态平衡及管理决策模型,对农牧交错区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根据;利用链烷技术估测天然草地家畜采食量和采食成分,精确阐述了家畜的选择性采食以及草原植物对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生理适应机制,促进了草地生态学和草地管理学的发展;研究了放牧和苜蓿栽培等对草地土壤碳固持的影响,为草地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产业上,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为推动我国牧草产业的发展其巨大作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中心任务是牧草高产、草地稳产的标准化技术研发。成立以来,体系工作的重大突破在于确定了牧草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出了针对国情的小型收获压扁机和技术规范;明晰了国内外牧草贸易和生产,并进行了监测。体系提出的牧草生产布局和重点任务在农业部印发的《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得到全面认可和采纳。体系创新性提出的“一带两区”牧草产业布局第一次在国家正式发布的规划中出现,确定了我国“苜蓿产业带”、“羊草生产区”和“南方饲草生产区”的发展重点,人工种草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成为未来10年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重点任务,羊草天然草地人工管理得到了确认。在与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奶牛体系、张宝文等三位部长及任继周等八位院士共同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大力推进苜蓿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温总理批示,间接推动了中央一号文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出台,为国内奶牛牧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体系建立了“草堂-行”的牧草知识传播模式,将体系研发的技术通过各综合试验站的“田间观摩---室内授课---对话解决”的形式,将“流动的牧草大讲堂”真正地深入到实践中去,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区牧草生产技术问题。体系倡导并与企业一道启动了“牧草产学研联合行动计划”,明确了牧草体系与我国草企业在“技术服务、人才培训、试验示范、信息交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助推我国牧草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作为农业部草畜平衡行业科技专项的首席科学家,推动了国家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的启动和运行,对我国草地的科学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科研工作:
(1)国家863计划“农牧交错带草地与农田系统耦合模型研究(2007AA10Z233)”2007-2011年经费50万
(2)农业部行业计划“人工草地优质牧草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草地建植与维护(Nyhyzx07-022)”2007-2011年经费400万
(3)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2008-2010年经费50万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方山区草地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2006BAD16B07)”2006-2010年经费23万
(5)北京市农委“农林牧耦合景观休闲集成技术试验示范”2008-2010年经费45万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草地生态恢复与草畜平衡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16B01)”2006-2010年经费76万
(7)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不同区域草地承载力与家畜配置研究”2009-2013年经费2190万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草原植物对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的生理适应机制”,2009-2011年经费32万。
(9)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1-2015年,经费1.335亿,首席科学家。
(10)973项目“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2007CB106805)”2006-2010年经费168万
(11)农业部948重大项目“优质草产品加工技术(2006-G38)”2006-2010年经费100万
教育背景:
1999获得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博士学位,1999-2001日本国家畜产草地研究所博士后。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