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 郝丽娜
  • 所属院校: 东北大学
  • 所属院系: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 职称: 教授
  • 导师类型: 博导
  • 招生专业:
  • 研究领域: 智能机器人、PHM(状态预测与健康管理)、对抗博弈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郝丽娜 现任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博士/博士后 2、教育背景 1985年9月—1989年8月,沈阳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学士 1991年9月—1994年4月,东北大学固体力学硕士 1997年9月—2001年8月,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 2002年12月—2005年1月,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士后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3、工作经历 1994年--至今 东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5.讲授课程 讲授本科生课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和《机电系统计算机仿真》 讲授研究生课程:《机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应用》、《机器人原理与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 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6.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SCI、EI和ISTP检索70多篇。 8.科研情况 2017/01-20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智能化增量制造的机器人系统理论及工艺研究,主持; 2017/01-2018/12: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导弹防御系统计算机博弈理论研究,主持; 2016/01-2017/12:TS预研项目,网络环境下的单兵协同外骨骼系统及柔性器件应用,主持; 2016/01-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提高微操作机器人性能的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研究,主持; 2015/01-2018/03:国家863计划项目,智能材料与仿生结构一体化的人工肌肉柔顺驱动单元研究与开发,主持; 2015/08-2016/12: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项目,2015JX03004,主持; 2015/04-2015/08:辽宁省科技项目攻关项目,激光3D打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主持。 2014/09-2017/12: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基于多层次分析的智能机械优化设计与控制,参加; 2014/01-2015/12:教育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高性能仿生柔顺驱动技术研究,主持; 2014/01-2015/12:辽宁省科技项目人事厅人才项目,微纳定位工作台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 2013/06-2015/12:沈阳市科技项目基金项目,高精度定位工作台及其测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主持; 2013/01-2014/12:沈阳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IPMC微驱动/微感知集成装置研究与开发,主持; 2011/0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IPMC人工肌肉致动性能改进方法与理论研究,主持; 2010/01-2013/12:国防973子课题 2008/10-2010/10:863课题,面向细胞注射的基于IPMC的微驱动/微感知集成装置的研究与开发,主持; 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工肌肉微操作器件的建模、感知和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持; 2009/08-2011/08:国家重点实验室 IPMC人工肌肉制备、驱动与应用研究,主持; 2006/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泥生产过程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 2004/08-2005/12: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Internet的遥感作足球机器人系统研究与开发; 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异构双腿机器人——新型机器人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2003.01-2004.12:辽宁省科委基于网络的远程智能故障诊断及预知维修技术研究; 9.获奖情况 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2项); 2011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 10.专利情况 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弹簧的智能气动肌肉,CN105030389A,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万向联轴节式并联机构的气动肌肉仿生关节,CN104029217A,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多种人工肌肉混合驱动的仿人机械臂,CN104842345A,发明专利; 一种离子交换聚合体金属合成物的控制方法及系统,ZL200910010649.0,发明专利; 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救援智能机器人,CN203496595U,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具有减振效果的发动机用薄壁短柱壳,CN203549289U,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刚柔混合机构实验教学演示平台,CN203838954U,实用新型专利。 11、国际交流情况 多次得到教育部外专局支持,每年都与美国、日本等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以上内容源自网络公开信息,仅作学术交流之目的,非为商业用途。
如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即刻修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86 191 9534 4490。
确定
匹配导师

资料审核中

您的资料已提交成功!

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会在3-5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