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中国最火“神仙”教授,来自这些大学!

2024-04-15
2832

15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26岁成为中山大学副教授,28岁已经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发文20余篇,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等荣誉……近日,拥有“开挂”人生的中山大学副教授陈逸伦刷屏社交媒体,引发关注。


作为一名年轻的副教授,他一度被怀疑能否带好学生。对此,陈逸伦表示:“我会很明确告诉学生:第一,保证手把手带;第二,不拿学生一作;第三,杂活不让学生干。


0.jpg


有博士生这样评价陈逸伦:“科研上,他很严谨、责任心很强,也很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上,陈老师很随和,和他怎么‘玩’都行。”在陈老师的个人主页上有这样一句招生语:“ 如果你在某一领域特别有想法(例如气象元宇宙),我也可以跟着你做!”


随着陈逸伦教学任务逐渐变繁重,他的科研成果数量增长也放缓了一些。但陈逸伦表示:“作为老师,教学肯定是最重要的,看到学生进步,是最有价值感的。”


大学教授,频频出圈

陈老师的“出圈”,并不是个例。


前不久,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教授吕震宙走红在吕老师的教师个人主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在研究生指导方面,本人以前从未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课题组青年教师指导,往后也不会将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导,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导将全程亲力亲为。”这让很多网友直呼羡慕“别人家的导师”。


0 (3).png


此外,吕教授公布了自己到2022年9月指导的所有硕博士生毕业年份、姓名、就业去向,其中,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已经有多位评上教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则多数前往科研单位工作。


0 (4).png


在“荣誉获奖”这一栏里,吕教授首先罗列的都是学生获得的奖项: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等,之后才是自己获得的奖项。


无论是从学生的去向,还是吕教授的行文,都能从中捕捉到一个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导师形象。而这,正是吕教授出圈的原因所在。


另一位因“段子手式”简历上过热搜的南开大学教授胡金牛,最近又火了。


不同于大多数专家学者把自己的研究领域说得天花乱坠,研究成果说得“高大上”,胡教授的简历主打一个“坦诚相待”。他在介绍自己学业研究经历时说“主要是当时找不到工作”、“被人强拉进去的”、“承蒙各位前辈大佬支持”。


0 (5).png


胡教授略带“自嘲”的背后,也有着指导学生和教学的底气。比如他会给报考自己研究生的同学“划重点”,直言他从事的是原子核结构研究,所以请对粒子物理,宇宙学,引力,超弦……等非原子核方向感兴趣的同学不要联系他等。他也会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用“大白话”的归纳概括,看似幽默的话语中,提供了满满的信息量,帮助学生厘清报考方向,也对学科前景有所认知。此外,摘得两届南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殊荣,更印证了他在教书育人中付诸的努力。

用心育人,以德施教


如果要探究出圈的老师们有什么共同点,“用心育人”应该是一以贯之的核心而在教授们走红的背后,还藏着学生们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普遍期待。


一篇名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调查与启示》的学术论文调查显示,在师生关系的和谐度、融洽度中,有26%的人对师生关系的状况不够满意。其中,有20%的研究生“很少与导师见面”。


师道首先是育人之道,对于学生们的感情与用心,理应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亲力亲为”、“用心交流”本是老师培养学生的分内之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大学导师“老板化”、研究生“打工化”的大背景下,这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求”。


究其原因,老师精力不足,或是其中之一。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0.17万人,相比2013年的53.3万人,10年间翻了一倍有余。但另一个现实是,多数高校的导师数量并没有跟上,也因此,平均下来每位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量就大了很多。


重压之下,一些导师只能做起“甩手掌柜”,将自己的研究生转交给嫡系青年教师指导,或者让组里博士生承担硕士生的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部分导师和学生关系的畸形发展,也模糊了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导的价值与意义。近年来,一些高校片面追求科研数据,对导师的考核指标也趋于单一,这种风气影响了一部分导师的育人方式,令其从过程导向转变为了结果导向。


2020年,教育部曾下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就要求导师要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对导师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划下了清晰的红线。而这些精神如何落地,需要各高校去探索具体的措施。


0 (6).png


北京大学曾做过一项关于“大学的模样”的访谈,围绕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认为,要让学生有一种“人格上的养育,气局上的开阔,性情上的涵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裴坚表示,大学是一个“求道”的地方,不仅是知识,而且包括做人的道理、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这些回答,都将“为师之道”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职责上来,回归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上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未停止,但不管怎么改,“让教育回归教育”、用心育人都应该是核心。优秀的大脑需要彼此碰撞、相互启发,那些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之才”和“后辈精英”投入心血、悉心教导的大学教师们,也会企及新的学术高度。所谓教学相长、相辅相成,便是如此。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软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已收藏 4
点赞 5

学术会议

第三届电力系统与能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ICPSET 2024)将于2024年7月5-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会议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电机产业学院。电力系统,新能源,智能,储能,配电站,碳排放,可再生
2024-07-05
第四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风险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BAR 2024)
2024-06-28
第九届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与交通运输国际学术会议(ISCTT 2024)
2024-06-28
第七届交通运输与土木建筑国际学术论坛(ISTTCA 2024)将于2024年6月21-23日在天津举办。
2024-06-21
第七届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应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CISAT 2024)定于2024年5月24-26日在中国杭州召开。会议旨在为从事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
2024-07-12
2024年第四届控制与智能机器人国际学术会议(ICCIR 2024)将于2024年6月21-24日在中国长沙举行。本次会议将荟聚世界各地该领域的专家、学者、院士博士硕士等研究人员。
2024-06-21
相关资讯

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惊艳出圈!

近日,一位“90后”女博士惊艳出圈,她的“tittle”也令众多网友表示惊讶。

40902

25

2023-05-16

诺奖得主,受聘「双一流」

20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 · 克劳斯(Ferenc Krausz)受聘重庆大学

1240

2

2024-06-14

郑强教授,又去一所大学!

知名学者、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师生作题为《新时期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的报告。

3452

2

2024-06-14

颜宁院士,到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

刚刚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颜宁院士,近日赴华中农业大学演讲。

2350

2

2024-06-14

3765

5

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