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

所属阶段:实验验证
合作方式:共建研发中心
技术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
所属地区:北京市-北京市
-
联系合作
成果详情

摘要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和小型航空器的应用增加,低空空域(通常指地面至300米高度)的安全管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项目旨在通过集成先进的飞行器识别、实时监控、路径规划和冲突预警等技术,实现低空飞行活动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确保飞行安全,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同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目标实现并发管制航空器数量不少于1000架无人机的目标。该项目于2024 年完成第一代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的研发,并率先在福建南安试验应用。预计2030年,项目计划与五省十五市深度合作,在低空物流配送、应急救援、行业巡检等关键领域推进试点应用,积累大规模低空运行数据,不断优化系统性能,验证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品设计方案

(1)数字化低空空域构造 通过空间网格码技术实现精细化空域划分,优于传统的静态空域分区管理。 大数据+AI实时动态分析,实现空域容量预测、流量优化和动态调整,提高空域利用率。相比传统固定航路管理更灵活,可适应未来无人机、eVTOL的大规模运行需求。(2)创新性地将轨道交通“安全包络”引入低空管控 立体安全包络提供精准的飞行器保护,提高低空飞行安全性。 动态间隔控制+群组化管控,保障密集飞行情况下的安全距离,降低低空空域冲突风险。比传统民航空管“刚性分层”更高效,适应无人机、eVTOL 高密度运行环境。(3)创新的低空交通流量管理机制 采用速度差分层飞行控制,针对不同动力学特性的飞行器分层,提高空域资源利用率。 群组化管控模式可让多架无人机/eVTOL形成智能协同队列,降低空域拥堵和航路冲突概率。 超越传统单机独立航行模式,可支撑未来“空中车队”式运营,适用于城市空中交通(UAM)。(4)高效的即时审批和动态优化能力 即时申请+即时批准,突破传统低空空管手动审批流程缓慢的瓶颈,提高飞行调度效率;适用于大规模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 智能航路优化+动态调整,适应复杂环境和突发状况,实现高效低空调度管理。(5)打造低空空域开放及互联互通能力 采用标准化控制接口,支持无人机、eVTOL、固定翼等多种飞行器接入,具备超强兼容性. 相比传统封闭式空管系统,更开放、更可扩展,适应未来全球低空联网和智能交通体系。

市场分析

市场前景:
随着低空经济的崛起,低空智能管控系统 正成为关键基础设施。无人机、eVTOL、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等产业快速发展,空域管控需求激增。 预计到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美元级,各国政府正加快低空空域改革,推动智能管控系统建设,以提升飞行安全、优化空域资源。 低空智能管控系统涵盖空域管理、流量控制、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核心功能,未来将与 5G、AI、大数据 深度融合,形成智慧化管控体系。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升级、产业落地,低空智能管控系统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在行业领域的水平:
(1)创新性 主流空管系统采用空域分区管理方式,通号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创新性地将轨道交通“列控安全包络”理念应用到低空空管,为无人机和eVTOL创建立体安全防护区域,确保飞行器在空域内安全有序运行,防止碰撞和空域冲突。(2)高效率 结合轨道交通“动态间隔控制”理念,通号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提出群组化管控和速度差分层飞行模式,实现智能空域动态划分,突破了传统空域管控“一机一空域”的刚性限制,使得低空空域的利用率及灵活性大幅提升。(3)兼容性 通号低空空域智能管控系统提供标准化控制接口,支持eVTOL、无人机、固定翼飞机、特种飞行器,相比于传统空管企业仅支持民航客机+部分无人机,兼容性更强,适应更多新兴低空经济场景(如UAM、低空物流)。特别是对eVTOL的支持,目前大部分空管企业尚未形成完整的适配体系,而通号已经具备群组化调度+安全包络保护的能力。

当前进展

主要功能:

  1. 飞行器注册与身份验证、2) 实时飞行监控、3) 飞行计划审批与管理、4) 自动冲突检测与解决、5) 通信与数据交换、6) 气象信息集成、7)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8) 应急响应与救援协调、9) 数据分析与报告、10) 用户界面与操作友好性、11) 安全与隐私保护、12) 法规遵从性、13) 系统可用性与可靠性、14) 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核心技术:
    (1)智能化空域管理 采用空间网格码构造数字空域,实现精准空域划分和高效管控。 结合大数据+AI,实时分析空域占用情况,提供空域动态自动调整、流量智能优化、容量动态管理,提升低空空域资源利用率。(2)高安全性/轨道交通技术迁移 基于轨道交通“安全包络”理念,为飞行器提供立体安全防护,确保飞行安全,降低低空空域冲突风险。 基于轨道交通调度理念,引入动态间隔控制和群组化管控,提高密集飞行安全性。(3)速度分层与群组飞行 采用速度差分层飞控制模式,根据动力学特性调整不同飞行器的空域分层。 群组化管控模式,提高大规模飞行器协同效率,减少空域冲突。(4)智能飞行计划管理 即时申请+即时批准的飞行计划审批机制,满足低空飞行的快速调度需求。 预置计划+智能动态调整,实现智能航路优化,适应复杂空域环境。(5)统一标准化架构 设计统一控制标准接口,支持无人机、eVTOL、固定翼等多种飞行器的接入和管理。 兼容多种通信协议,提升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转化现有基础

落地应用:
2024年9月,福建南安落地,通号低空空管系统护航多型号航空器融合飞行,并实现无人机直控与近距离追踪飞行;

转化合作需求

(1)技术合作 1)航路风险评估 航路风险评估的目标是识别航路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以确保低空空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航路勘测 航路勘测的目标是通过精准测绘与数据建模,确保航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适航性。 3)航路规划 航路规划的目标是在安全、合规、经济性、效率之间取得最佳平衡,设计出最优的飞行路径。(2)政策咨询 1)低空空域管理政策 空域分类与开放、飞行计划与审批机制、空域使用规则、空域动态调整机制等。 2)低空飞行器监管政策 飞行器适航标准、智能飞行管理,以及低空交通管理体系等。 3)低空经济产业政策 低空产业布局、低空经济示范区以及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等。 4)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低空通信网络、低空导航系统以及起降点布局。 5)低空安全与法律法规 低空飞行安全标准、隐私与数据安全,以及无人机黑飞治理。(3)项目落地 2025年12月,云南怒江。


确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