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清华大学,回应!

2024-03-01
42471

2月26日,网上多个自媒体账号发布消息称“清华大学停止土木工程等专业招生”,引发广泛关注。

对此,2月26日晚,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回应表示,这纯属误解。该负责人表示,清华自2017年起实施大类招生培养与管理,部分招生专业名称发生变化(详见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原来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单一专业已合并使用“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类专业名称,不再单独招生。这是教育改革中的正常专业更新。

清华大学辟谣停止土木工程专业招生,此事告一段落。但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讨论从未停止。


曾经“最火爆”专业,成天坑?


曾几何时,土木工程专业一度炙手可热,是我国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大基建、大地产开发挥别“黄金时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吸引了大批学生涌入。“重IT、轻土木”的现象也正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显现。

属于土木工程的“黄金时代”似乎正在宣告过去。

2024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经会议审核,同意撤销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消息一出,一些本就对土木工程专业未来发展不抱乐观态度的人心中,再次笼罩一层阴霾。

早在2023年10月,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20周年院庆之际,深耕土木工程专业数十年的周福霖院士便谈及,曾经常年火爆的土木工程,如今却被列入最不受欢迎的专业,似乎一下成了“夕阳”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的报考“遇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在考生心中的“衰落”。

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土木类、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类、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等名校的国家专项,在云南均进入了第二轮征集志愿,通过国家专项资格审核后,理科只要485分以上就能报考。

广州大学在广东省的投档情况中,土木工程组最低分更是低至453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985大学土木类国家专项,在高考大省河南同样进入志愿征集,招不满,很多考生宁愿不服从调剂也不报考。

清华大学从2020年起,土木大类便不再一批次招生,仅在提前批和贫困批招生,且提前批不能转专业。上海大学等高校缩减土木工程专业招生名额。集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更是撤销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一时之间,土木工程专业仿佛进入了寒冬,“毕业即失业”的担忧也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望土木而却步”。年轻、帅气的土木毕业生,从事土木工作两个月,变成沧桑的中年大叔;表弟被调剂至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亲戚上网发帖征询要不要回去复读;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考研跨考文学、经济学、理学专业的屡见不鲜……不少网友将土木工程列入“新天坑”专业,“劝退”视频层出不穷。

新时代、新工科


不过,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不少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似乎已重获新生。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所谓“新工科”,是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将技术和经济、社会、管理进行融合,在技术和产业中起到引领作用。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在注重新兴产业建设的同时,对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

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亦迎来转型升级。

智能建造,崭新出路


面对网友们对土木工程的“唱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员表示,在大家的传统认知中,土木一般被认为是科研食物链的最底端。但是,“在搞科研时,我们深感土木并不是最底端,它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相比于传统观念中土木就是“盖房子”的认知,重庆大学的土木工程已与人工智能强势结合。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绪红在重庆大学组建了一支涵盖土木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数学与统计相关学科的研究队伍,在全国率先开展建筑智能建造理论及技术的研究,涵盖智能生产、智能检测、智能管控等多个板块。

智能时代是各行各业正在面临的时代。在“智能+土木工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智能建造,实现人工智能与建造要求深度融合的一种建造方式。将为土木工程专业寻求转型升级和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多可能性,紧跟新工科的建设脚步。

目前,已有一批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加入到了智能建造的探索行列。2017年,同济大学首获开设智能建造专业备案。依托同济土木的高平台优势,融合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为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培养了智能建造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截止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超百所。
  
此外,一些院校虽然未开设智能建造专业,但同样尝试在已有土木工程专业中引入智能建造的理念。如2020年初,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联合管理学院一起申报并获批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考虑到建筑业转型升级需求,该项目引入了智能建造理念,又邀请了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建筑机器人团队参与项目建设,通过改造传统课程,研制新课程,来自土木、管理和机械等三个学科的老师一起构建了双学位项目的新型课程体系。

“土木+N”,开拓可能


在行业发展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同济大学同样面临危机。对此,同济大学开始对王牌专业——土木工程进行改革,积极挖掘该专业的多种可能性,助力新工科视域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同济大学根据土木工程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了“土木工程+N”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该方案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并在后期提供了七个模块的选择,涵盖建筑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工程防灾与风险评估等领域,实现了专业内的个性化。

同时,与数学科学学院联合开设“数理强化班”,与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联合开设“力学实验班”,与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开设“创新创业班”,前两年在相关院系学习后转回土木工程学院学习,夯实基础,为未来发展助力。

与法学院联合开设“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实验班,在不增加学制的前提下,将土木工程专业和法学专业的知识与实践学分精心凝练,深度融合,跨学院、跨学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在此基础上,2019年起同济大学推出“主修专业+微专业/辅修专业/辅修学位”的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形成“土木工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的这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为在读学子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方向选择和引导,还有望防止人才断层,更好地适应未来土木工程项目的需求,包括设计、施工、管理、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法律实务等综合性工作。

周福霖院士认为土木工程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新材料新技术一出来,马上就可以形成创新”。这也意味着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不但没有走入“穷途末路”之境,反而通过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将获得更大的机遇与可能性,一次次迎来自身发展的新“朝阳”。

2017 年 2月,“复旦共识”让“新工科”走进大众视野,之后的“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引领新工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实践。

新工科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包括土木工程专业在内的高校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工科将不断更新领域和专业领域的内容,适应新需求的产生。同时,新工科将进一步融合和跨界发展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领域。未来,新工科建设将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工科人才。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相信在对新工科建设的积极响应之下,将促进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新的途径加快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使无数如土木工程一样的专业始终沐浴朝阳的光辉。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澎湃新闻、软科,分享只为学术交流,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已收藏 0
点赞 22

学术会议

第四届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国际学术会议(EIMSS 2024)定于2024年7月19至21日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
2024-07-19
第三届电力系统与能源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ICPSET 2024)将于2024年7月5-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会议由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电机产业学院。电力系统,新能源,智能,储能,配电站,碳排放,可再生
2024-07-05
第四届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风险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BAR 2024)
2024-06-28
由华南理工主办的第三届能源与电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 (ICEEPS 2024)将于2024年7月14日至16日在中国广州举行。
2024-07-14
第二届算法、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国际会议将于2024年7月26-28日于中国苏州召开。会议将围绕图像与视觉处理,机器视觉等在计算机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2024-07-12
第五届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机械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IoTAIMA 2024)
2024-07-19
相关资讯

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45443

32

2024-06-12

教育部:核准!华南理工大学,启用新校徽

在庆祝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之际,华南理工大学正式发布第三版校徽。第三版校徽以学校最早办学源头的时间起点为依据,将现有校徽中的“1934”调整为“1918”,保留了寓意该校蓬勃发展的木棉花,以及蕴藏厚重办学历史底蕴的牌坊。

44239

25

2022-11-17

工信部批复!211,新平台+1

6月5日,电磁频谱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南京成功召开,该研究院是首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成立的电磁频谱研究院。本次大会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指导,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教育处一级调研员郑天翔代表工信部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同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电磁频谱研究院的批复》。

2320

2

2024-06-07

华为,牵手211!

华为公司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举办了产业数智创新生态大会

42715

22

2024-05-30

全国首批!文科强校,获国自然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元宇宙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专项项目。

2725

4

2024-05-30

去雄安!211高校,又一重大布局

北京科技大学与河钢集团、雄安新区签订战略协议,共建雄安未来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

2698

5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