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不影响您的使用,建议您使用最新的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 360浏览器,更换浏览器后使用更流畅!(注意!双核浏览器请切换为极速模式)
400-607-9388

Nature刊发重磅考古文章:汉藏同源!

2021-03-15
5824


导语


我们从哪里来?在数十万年的历史中,人类如何从共同的祖先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族群?这一直以来都是有意思的问题。


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


汉语、藏语、羌语、缅甸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有关学者历时两年多,通过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汉藏语系约6000年前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


2021年2月22日

西安交通大学张虎勤教授

带领的生物信息人类学团队

与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

及哈佛医学院David Reich教授展开深度合作

联合全球43家单位

85名共同作者在《自然》(Nature)期刊

在线发表文章

《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

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数据检验了

东亚地区农业和语言共扩散理论

证实了汉藏同源等结论


微信图片_20210315094609.png

《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36-2


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

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

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

青藏高原自40000-30000年前

就被现代人占领

但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

随着农业的出现才有证据表明永久占领


其实

先前学者的有关研究

从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等方面

也证实了汉藏同源这一发现


考古学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

各种考古遗址的发掘都显示出

青藏高原地区的细石器

与黄河流域尤其华北地区的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微信图片_20210315094957.jpg

细石器(图源:百度百科)


语言学


藏语的所有基础词汇

比如说1-10的数字、身体的部位

和汉语是有同源关系的


汉藏语系包含了457种语言

是世界第二大语系

内部主要分为汉语、藏缅语族

藏缅语族又包含了

彝语、缅甸语、藏语

曼尼普尔语、羌语、嘉绒语等


微信图片_20210315095138.png

藏缅语族分布


研究认为

百濮民族有一支

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北上

形成了古羌族

古羌族后来又发展到了

甘肃、青海、陕西一带

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


其中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

和原来的矮黑人融合

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

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

由于华夏族在渭河流域发明了农业

人口迅速增加,不断发展壮大

后来华夏族从渭河流域发展到了黄河下游

秦汉时期又大规模进入了长江流域

发展成为了汉族


遗传学


考古学证实的

该地区农业扩张时间

也得到了Y染色体证据的支持

即汉藏民族之间的一个共享单倍型群(Oα-F5)

起源于公元前3800年左右的一个男性祖先


黄种人的Y染色体为O

滇缅地区是黄种人的分化地区

留在东南亚和进入中国东南地区的为沿海支

进入云南深入内陆地区的为内陆支

Y染色体分别是O1和O2


微信图片_20210315095428.png

东亚地区的民族迁徙线路


中外科学家通过遗传Y染色体的测定

大约 6000 至 10000年前(新石器中期)

藏缅语系的祖先从黄河中上游向南迁移

其中一部分进入云南、西藏南部

及东南亚、南亚地区

成为现在当地汉藏语系人群的祖先

而其中另一部分

在与中亚人群混合后

则成为现代藏族人的祖先


微信图片_20210315095548.jpg

重构东亚人群遗传形成史

a、 根据祖先的比例,为从假设的沿海扩张(绿色)、内陆南部扩张(红色)或内陆北部扩张(蓝色)和种群中衍生出来的血统着色。虚线表示混合。灰色圆圈表示抽样总体,白色圆圈表示未抽样的假设节点。

b、 模型拟合中使用的东亚个体的位置和日期(颜色表示大多数祖先来源)


在艰苦而漫长的迁徙岁月里

因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不同

才出现语言、体貌和风俗上的差异

形成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水岭


藏族祖先在今青藏高原、甘肃

陕西、宁夏、新疆这一广袤地域上

与当地部族和东迁的中亚人群混合

经过数千年的杂居、渗透融合后

才繁衍出今之藏族人群


那些一往认为藏族是

土生土长在西藏高原上的学术观点

是很难以成立的

它与现代科学发现的新材料、新论证是相违背的!


版权申明:本文来源共青团中央,内容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艾思说刊公众号版尾.png

已收藏 0
点赞 10

学术会议

第七届先进电子材料、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AEMCSE 2024)将于2024年10月10-12日在南京隆重召开。
2024-05-10
随着过去三年的成功举办,第四届能源、电力与先进热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EPATS 2024)将于2024年4月26-28日在中国长沙举行。
2024-04-26
第三届能源、电力与电气国际学术会议(ICEPET 2024)由西华大学主办,定于2024年5月17-19日在中国成都举办。
2024-05-17
第六届通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工程国际会议(CISCE 2024)将于2024年4月26-28日在中国广州举行。大会将就目前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共享研究成果,推动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与进步,推进学科的发
2024-05-10
第十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ICHSSR 2024)将于2024年4月26-29日在中国厦门隆重举行。会议主要围绕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
2024-04-26
第六届环境预防和污染控制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PPCT 2024)将于2024年4月26-28日在昆明举行
2024-04-26
相关资讯

重磅!2023中科院期刊预警名单公布

2023年中科院《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公布!共有28本被纳入预警期刊。

53360

26

2023-01-31

重磅!EI期刊目录2023年首次更新

爱思唯尔(Elsevier)官网2023年首次更新了EI Compendex收录期刊目录,本次更新目录中连续收录期刊5351本

50125

30

2023-03-03

多位院士助阵!985强校,创新刊

5月31日,Deep Resources Engineering期刊创刊启动会暨2023年度深部资源工程国际论坛在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35240

2

2023-06-05

余金权,再发Nature,第21篇正刊!

2023年5月31日,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余金权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ransannular C–H functionalization of cycloalkane carboxylic acid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两类配体-喹啉吡啶酮(L1, L2)和磺胺吡啶酮(L3) -使小到中型环烷烃羧酸的γ-亚甲基C-H跨环芳基化,环尺寸从环丁烷到环辛烷不等。

6096

2

2023-06-05

第8篇!985教授,再发Science

5月26日,Science杂志报道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立东教授课题组在电子制冷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上取得的最新进展:Lattice plainification advances highly effective SnSe crystalline thermoelectrics,该工作提出了“lattice plainification(晶格素化)”概念,通过降低硒化锡(SnSe)晶格中的空位浓度,大幅削弱了晶格缺陷对载流子的散射,实现了载流子迁移率的显著提升。制备的热电器件在300K温差下实现了12.2%的发电效率及室温下61.2K的最大制冷温差。

6885

3

2023-05-31

打破校史!理工大学,登上Nature封面

5月24日,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主刊以封面文章形式刊发由长沙理工大学“湖湘学者”特聘教授刘小春科研团队和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团队合作完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4103

3

2023-05-31